高频栏目
中频栏目
低频栏目
审稿时间:暂无参考数据,审稿时间不确定!
见刊周期:-
温馨提示:以上只是参考信息,实际情况会根据投稿主题、稿件质量和数量、审稿流程有所差异。想获得更准确信息请联系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202405期):
https://gbwg.cbpt.cnki.net
3、刊内电话:010-84079079
官网电话:010-64043638;64031809
4、官网邮箱:zgbwgzz@163.com
5、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6、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双月出刊。
2025年2月26日星期三
《中国博物馆》2025年征稿启事
【官网信息】
《中国博物馆》(Chinese Museum)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博物馆学专业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以推动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研究水平、培育博物馆学人为己任。自2017年起,已连续3次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博物馆事业”类核心期刊,4次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最受欢迎期刊”。
2025年,本刊仍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全彩色印刷。在坚守初心、保持特色的同时,对栏目设置做了调整,鼓励创新特别是体现行业发展和青年特点的新锐思考,开展多元化学术探索。诚挚邀请专家学者和博物馆同行踊跃赐稿,共襄大事。
一、栏目及稿件要求
立足中国博协使命、定位,本刊定期或不定期设置文博考古论衡、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实践、综述与评价4个版块,各版块均不设置二级栏目。具体如下:
文博考古论衡:
1.笔谈:邀请博物馆、考古、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国、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等核心问题。例如:“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理论创新和改革趋势”“历史研究和考古成果的转化传播”“文旅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等,开展思想交流与学术争鸣。每期刊登3-5篇笔谈类文章,要求主题鲜明、文字精练(2000字左右)。
2.聚焦:对国家重大文化战略、文物工作重点、国际国内博物馆热点主题进行专业解读、学术探讨。例如:“博物馆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建设”“中小博物馆与社区文化治理”“文旅融合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展示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无障碍博物馆建设”“国际关系中的博物馆外交”等。
博物馆学研究:引领学科研究,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对博物馆本质、活动及其规律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形成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包括博物馆使命与功能理论、藏品管理理论、展览策划理论、社会教育理论、博物馆观众研究理论、博物馆管理理论以及博物馆史、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技术等。深度挖掘博物馆跨学科理论融合,如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结合。翻译、刊载国际博物馆学领域的前沿成果与最新发展动态;邀约海内外学者介绍分享国际博物馆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实践,助力中国博物馆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博物馆实践:聚焦于博物馆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创新实践,包括博物馆(数字)展览展示、藏品征集保护、教育服务活动、新媒体传播、文创产品开发、志愿者培养管理,以及博物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安全运营、物业管理等,重视新技术与新设备的运用,分享新思路、新方法、新实践,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综述与评价:系统总结评述博物馆领域的高质量研究项目、优秀建筑设计、重点图书、优秀展览和教育活动案例等,促进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营造良性学术评介氛围。
二、稿件形式要求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为便于制作英文目录,作者须提供文章的英文译名。
2.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须以脚注形式标注于文稿首页。同时,作者须在稿件尾部注明所在城市、邮编、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此项信息仅供编辑部计发稿酬、代扣个人所得税使用,不在刊物上公开发布。
3.内容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做主语,15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
6.正文文字:除“文博考古论衡”的笔谈之外,其他稿件一般为4000字至7000字,原则上不超过8000字,版式采用A4纸张,正文字体用5号宋体。
7.数字用法: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的规定。
8.表格:要求简洁明了,少占篇幅,采用黑色线条,有简明表题,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
9.图片:本刊对稿件配图与文字内容的适配度、图片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有较高要求。作者须单独将JPG格式电子图片上传,以横版为宜,要求构图合理生动、突出主题,分辨率300-600dpi,1M以上,注明图题和图片来源,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
10.注释:以脚注形式分散标注于正文页面下方,用带圈数字依次编号,如①②。
1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符号、格式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执行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尾注形式集中列于文后,序号用方括号数字表示,如[1][2]。
三、其他事项
1.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的文章请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2.本刊仅接受指定投稿网址投稿,发表原创首发作品,谢绝一稿多投,并请自留原稿,恕不退稿。
3.稿件一经刊发即酌致稿酬,该著作权使用费即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本刊有权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在网络媒体传播本刊全文。
4.本刊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中国博物馆》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34
5.本刊投稿网址:中国知网“腾云系统”https://gbwg.cbpt.cnki.net
编辑部联系人:丁先生
联系电话:010-64043638
《中国博物馆》编辑部
2025年1月26日
2、刊内网址:https://gbwg.cbpt.cnki.net
3、主办单位官网:https://www.chinamuseum.org.cn/
4、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5、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双月出刊。
2022年9月14日星期三
《中国博物馆》征稿启事(2022年)
【2022年03期信息】
《中国博物馆》(Chinese Museum)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学专业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指导各地博物馆实践,培育博物馆学人。2018年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2021年3月再度入选。
为更好顺应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形势、新发展,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基于刊物自身的资源优势,本刊自2022年1月起,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欢迎各界专家学者,博物馆同行踊跃赐稿。
一、栏目及文章要求
根据刊物定位,刊物内容分为聚焦、理论、实践、国际、青年和资讯六个一级版块:
(一)聚焦: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国家文物局重点工作、博物馆领域热点话题,进行专业解读、学术探讨,推动难题破解、创新发展。
(二)理论:聚焦博物馆学研究前沿,探讨博物馆学理论基础问题、关键问题,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不固定开设理论前沿、探索争鸣、博物馆史三个二级栏目。
1.理论前沿
2.探索争鸣
3.博物馆史
(三)实践:从展陈、保管、教育、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分类梳理博物馆核心业务工作,关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实践,推动博物馆业务水平提升。不固定开设展示与传播、保管与保护、教育与服务、新科技与信息化、管理与发展五个二级栏目。
1.展示与传播
2.保管与保护
3.教育与服务
4.新科技与信息化
5.管理与发展
(四)国际:密切关注国际博协和博物馆领域有关国际动态,翻译、刊载国际博物馆学领域的前沿成果,邀约海外学者撰文介绍国际博物馆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实践。
(五)青年:关注中国博物馆领域青年学者,特别是博物馆及相关学科博、硕士研究生在博物馆学理论和博物馆工作实践方面的研究论文,集中反映青年学者群体最新科研成果。
(六)资讯:反映中国博物馆发展进程,观察国际博物馆学术动态,发布当季重点展览、活动、图书信息,为博物馆工作提供参考。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同时需提供标准英文译名,以便制作英文目录。
2.作者简介: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电子邮箱等,以上信息需以脚注形式标注于文稿首页。同时可在稿件尾部留下作者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码,此两项信息仅供编辑计发稿酬、代扣个人所得税使用,不在刊物上公开发布。
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8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为5000字至7000字,原则上不得超过8000字,版式采用A4纸张,正文字体用5号宋体。
7.数字用法: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使用图表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文中图片和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以脚注形式分散标注于正文页面下方。
10.参考文献:执行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的规定,参考文献以尾注形式、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集中列表著录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主要责任者(姓先名后,英文不加缩写点)超过3人时,只写前3名,后面加“等”或“et al”。外文期刊名应按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参照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稿件一经刊发即酌致稿酬,同时本刊即获得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网站等相关网络媒体使用和传播该文章的权利。
投稿网址:https://gbwg.cbpt.cnki.net.
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4079079
编辑部邮箱:zgbwgzz@163.com
2、刊内网址(202403期):
2024年8月6日星期二
《中国博物馆》征稿启事(2024年)
【2024年03期信息】
《中国博物馆》(Chinese Museum)是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学专业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博物馆学科建设,指导各地博物馆实践,培育博物馆学人。曾连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和2020年版(即第9版),2023年12月再次入选第10版“博物馆事业”类的核心期刊。
目前,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出版,全彩色印刷。欢迎各界专家学者,博物馆同行踊跃赐稿。
根据刊物定位,刊物内容分为聚焦、典藏研究、理论、实践、国际、青年和资讯七个一级版块,其中聚焦、典藏研究版块不固定开设。
(二)典藏研究:聚焦重要馆藏文物,挖掘阐释其文化内涵、当代价值、世界意义,探讨关于藏品研究的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研究型博物馆建设。
(三)理论:聚焦博物馆学研究前沿,探讨博物馆学理论基础问题、关键问题,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不固定开设前沿、探索、博物馆史三个二级栏目。
1.前沿
2.探索
(四)实践:从展陈、保管、教育、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分类梳理博物馆核心业务工作,关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实践,推动博物馆业务水平提升。不固定开设展示与传播、保管与保护、教育与服务、新科技与信息化、管理与发展五个二级栏目。
(五)国际:密切关注国际博协和博物馆领域有关国际动态,翻译、刊载国际博物馆学领域的前沿成果,邀约海外学者撰文介绍 国际博物馆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实践。
(六)青年:关注中国博物馆领域青年学者,特别是博物馆及相关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博物馆学理论和博物馆工作实践方面 的研究论文,集中反映青年学者群体的最新科研成果。
(七)资讯:反映中国博物馆发展进程,观察国际博物馆学术动态,发布当季重点展览、活动、图书信息,为博物馆工作提供参考。
7.数字用法:执行《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 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 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9.图片:稿件中的所有配图需要单独提供JPG格式电子图片,上传至“腾云”投稿系统,要求清晰精美,以横版为宜,像素不低于300dpi,1M以上,注明图题、图片来源,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
10.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以脚注形式分散标注于正文页面下方,用带圈数字依次编号,如①②。
1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符号、格式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执行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尾注形式集中列于文后,序号用方括号数字表示,如[1][2]。主要责任者(英文姓名全大写,姓在前、全拼,名在后、只写首字母,不加缩写点)超过3人时,只写前3名,后面加“等”或“et al”。外文期刊名应按标准缩写,不加缩写点。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稿件一经刊发即酌致稿酬,同时本刊即获得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网站等相关网络媒体使用和传播该文章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