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栏目
低频栏目
审稿时间:暂无参考数据,审稿时间不确定!
见刊周期:-
温馨提示:以上只是参考信息,实际情况会根据投稿主题、稿件质量和数量、审稿流程有所差异。想获得更准确信息请联系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202503期):
https://wthtjs.cdut.edu.cn/
3、刊内电话:028-84078995
4、官网邮箱:wtht@cdut.edu.cn
5、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6、刊内微信公众号: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25年7月16日星期三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投稿须知
【官网信息】
1. 本刊主要刊文学科方向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本刊刊文语种为汉语。
2. 编辑部对稿件的初审时间约3~5天,每轮外审周期约20~40天。录用后的稿件5~10天内在本刊主页和中国知网在线发表。本刊为双月刊,刊文量约90篇/年。依据当前来稿情况,从投稿到录用的周期为3~6个月,正式出版周期为录用后的8~14个月正式纸质刊出。本刊以稿件的收稿和录用的时间先后次序刊出。对于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综述文章将优先刊出。稿件在录用后的在线发表和编辑排版阶段,作者进行校对时一般不得对原稿进行大幅度修改,并须在指定日期内返回校对意见。
3. 稿件需通过期刊主页上的“作者投稿”系统投稿。所有提交给编辑部的稿件,在录用和出版之前均须经过严格和彻底的同行评议。本刊采用双盲评审制度,且作者在投稿时无需推荐审稿人;稿件本身的学术质量和水平是影响是否录用刊发的决定性因素。编辑部首先初步审查提交的稿件是否符合本刊刊载范围和格式要求。通过初步审查的稿件将呈送给2~4位审稿专家进行同行评审。作者可以通过“作者投稿”系统查看审稿人意见。无论稿件是否被接受,编辑部都会将评审结果告知作者。稿件的审查结果一般在1~2月之内通知作者,有个别稿件可能审稿时间较长,如果超过2个月后仍未接到审稿结果,作者可通过电话或邮件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后改投他刊(联系电话:028-84078995;邮箱:wtht@cdut.edu.cn)。
4. 本刊严禁一稿多投、杜绝重复内容或数据的多次投稿(包括将以不同文种投稿)以及抄袭他人论文等现象,包括在全部或部分未做适当引用情况下,复制作者自己的已发表工作。如稿件曾投它刊,作者应先向本刊说明情况并向它刊申请撤稿,以避免“一稿多投”事件发生。若发生上述的任何问题,一切责任均由作者负责。本刊收到稿件后,编辑部初审的重复率检测相似比应小于15%。请确认稿件中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投审稿系统中都已注册,并确保其姓名、邮箱、单位、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 稿件中不包含任何涉及版权纠纷的内容,不包含任何违背学术道德的内容,不涉及任何涉密内容。请确保稿件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上述的任何问题,一切责任均由作者负责。本刊要求每位作者披露全部直接或间接的财务利益或联系,或可能在发表的内容、结论、启示及所持观点中引起偏见的其他情况,包括作者个人或其相关部门或组织的相关商业或其他资金来源,个人关系或直接的学术竞争。此外,作者还需要披露商业竞争利益,如奖励、正在申请中的专利、股票/期权所有权,以及非商业竞争利益(如咨询委员会成员、相关咨询服务和个人关系)。稿件中应该附上利益冲突声明,即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或者作者保证本文无利益冲突。
6. 本刊除具有印刷版外,还具有网络版等电子版本。论文接收录用后,即默认为作者与编辑部签订“论文著作权转让书”将稿件所有版本的版权由作者转让给本刊。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另有规定之外,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依照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文字进行删改,但是对实质性内容的修改,会征求作者同意。
7. 本刊使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允许第三方用户按照署名(BY)-非商业性使用(NC)-禁止演绎(ND),即CC BY-NC-ND 4.0的方式共享。本刊对录用的稿件收取版面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简称APC,文章处理费)。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在本刊期刊主页上均可在线免费获得。本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发表费)为1800~2200元/篇(不分黑白彩色),不额外收取其他费用;向作者发放的稿费(稿酬)为300元/篇(税前)。建议稿件中图片全部使用彩色。对于特别优秀的稿件和特约稿件免除版面费并增加稿酬。
8. 本刊要求稿件的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论证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精炼。本刊仅发表两类文章:研究类论文(Original Article)和综述性论文(Review Article),不刊发书评、短文、简讯等。研究类论文是作者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后,基于原创性研究成果撰写的学术文章。它强调研究的创新性、方法的科学性和数据的真实性,旨在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推动学科知识的进步和发展。综述性论文是以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分析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研究进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而提出作者个人见解或建议的学术文章。综述性论文注重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旨在为读者提供该领域或专题的概览和深入理解,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9. 稿件的内容构成应符合GB/T 7713.2-2022《学术论文编写规则》的规定,包括下述内容。①前置部分。中文题目、中文作者和单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中图法分类号(请查询https://www.clcindex.com/)、英文题目、英文作者和单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首页脚注信息。②正文部分。引言、主体(此部分应该包括背景、材料、方法、结果、讨论等)、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论文须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本文的科学问题或技术方法展开深入讨论与分析。③附件及说明。实验测试原始数据或统计收集的数据表格作为附表放于参考文献之后。
10. 文章标题结构层次一般分为二级或三级,各级标题用0、1、2、3 ……;1.1、1.2、1.3 ……表示,依次类推,顶格书写。“引言”标题为0。初次投稿时只需上传稿件的Word文档,稿件中正文为宋体五号字,1.5倍行距。所有图件表格放入正文中,且不要放在图文框中,以利于阅读、编辑。
11. 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中文字。稿件正文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万字。摘要的内容需要按照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撰写,尤其要突出稿件的创新性的成果。中文摘要字数300~400个字,英文摘要篇幅可适当增加。关键词一般3~8个。结论是对研究结果和论点的提炼与概括,不是摘要或主体部分中各章、节小结的简单重复。如果推导不出结论,也可没有“结论”而写为“结束语”。结束语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在讨论中提出建议或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等。
12. 引言部分需要包括如下内容:(1)研究背景和目的。对相关重要的文献进行综述,扼要说明前人在该领域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待解决;本次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打算解决什么问题,以便读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研究范围。即本项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成果的适用范围。(3)研究方法。简要说明作者进行研究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4)成果及意义。扼要阐述本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
13. 稿件中作者名单只列出主研参加者,一般不超过10人。需要在首页脚注列出第一作者和1位通信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研究方向、邮箱地址),参与辅助研究者可列入致谢部分。稿件的作者必须是直接参与研究工作或对其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成员(如研究生导师等)。严禁与论文无关人员挂名。稿件在首次投稿后请勿随意修改作者名单,若在修改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增加作者,请所有作者签字撰写一份情况说明列出相关理由。请确认论文中的作者署名顺序已经得到所有作者的确认。
14. 在稿件的首页脚注处注明:①收稿日期;②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类型和项目编号;③作者简介;④所投稿件的被引用格式。请作者在正文或图中标示重要样品的编号及取样位置的经纬度坐标。对测试数据要注明测试实验室、测试方法、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精度及误差范围等,以便其他研究者可重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15. 图、表和公式的序号需要连续且与正文中的引用一致。所投稿件文中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采用国际标准符号。图片采用彩色图。图中文字、线条、符号之间不能重叠遮盖。单栏图件的宽不超过7 cm,通栏(双栏)图件的宽不超过14 cm,整图高度小于24 cm。图内中文为宋体,英文为Times New Roma(新罗马字体)。在设置好图宽(即宽度小于14 cm)的基础上,图中文字大小为六号宋体(8 磅/Pt),个别可用小五号宋体(9 Pt)或小六号宋体(7 Pt)。坐标刻度线应置于坐标纵横轴内侧,长度1 mm。图面内容主题突出、结构合理清晰、线条粗细疏密合适,图中内容要与图注和正文叙述相符。图(坐标轴上)表(表头上)中单位以“量纲/单位”表示,如写作“距离/m”、“w(SiO2)/%”、“孔隙度/%”、“年龄/Ma”。坐标图纵轴的标注置于纵轴之左,平行纵轴,字头朝左、居中放;若右侧是另一刻度纵轴,则标注放右纵轴之右,字头仍朝左,居中。横轴标注放横轴之下,居中。顶线为另一刻度横轴时,标注放顶线之上,居中,字头仍向上。中、英文图表名要完整准确表达图表中的内容(不能简写,模糊),图名置于图件之下,表名置于表格之上。所有分图需要标注分图图号a、b、c等,分图图名置于分图的下方居中。图中所有文字和符号要在A4版面下清晰可见。图例文字置于图中,图中对文献的引用要在图注中标识。录用稿件最终排版时作者需要提供矢量图件,常见的矢量格式:.emf、.pdf、.wfm、.eps、.ai、.cdr、.svg、.dwg等;常用统计软件的格式:.fig、.vsd、.pzf等。从印刷品、照片等载体上扫描的图片,需用600 dpi的分辨率扫描后在相应绘图软件下添加内容。涉及中国和全球国境线的地理底图必须到标准地图服务网(http://bzdt.ch.mnr.gov.cn)下载.eps矢量文件的格式后使用,并在图上标注审图号。
16. 公式、单位和符号采用国家标准《GB/T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常量用正体,变量用斜体,向量和矩阵用黑斜体。文中数字请按国家标准《GB/T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书写。文中符号和公式要规范书写,公式应连续编码并居中,公式中出现的量符号要在公式下方加以注释;有关地层名称、地质时代、岩石矿物符号的简称,需规范使用,字母必须分清大小写和正、斜体,上下角标的位置要规范;量名称与符号的使用及书写应符合国家标准规范,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物理量,切勿重复定义,也勿漏说明,并做到全文一致,文图、文表一致;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采用标准符号,规范书写。同一篇论文使用的科学技术名词应保持前后一致,文中应尽量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www.termonline.cn)审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对稿件要求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使用要准确。首次出现的缩写应该写清楚中英文全称。①在图件、表格、数学式和文字叙述中,表达量值时,一律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且无例外地用正体字母。单位符号与其前面的数值之间应留适当空隙,如20 ℃、1.84 g/mL不应写作20℃、1.84g/mL。②不应把表示数量份额的缩写(如ppm、pphm、ppb、ppt)作为单位符号使用。对ppm等缩写,宜采用10的乘方形式替代,如10-6。③量值相乘表示面积,体积等时,每个量的单位应重复写出,如40 m×60 m不应写作40×60 m或40×60 m2;④公式中的变量需要斜体,如v=l/t,式中v为匀速运动质点的速度,l为运行距离,t为时间间隔。 地层组的代号中组名的首字母或群名的两个字母应为斜体(注意!不是下角)。如下奥陶统冶里组:O1y;下奥陶统马家沟群:O1mj。关于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比值等的表示,c(CO2)、w(SiO2)、x(CH4)分别表示CO2的浓度、SiO2的质量分数、CH4的摩尔分数,这准确地表明了物质是以什么计量的。请在图、表和正文中注意区分。
17. 请尽量引用公开可查询的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献,比如学术论文、毕业论文、会议论文、报告、专著等。作者应在稿件中对国内、外同行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特别是要对近5年来的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给予充分反映。参考文献应该包含国内外相关文献15条以上,要能反映该学科近5年来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情况。凡引用他人的资料须在正文内标注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前后一一对应,即文中(包括图和表中)引用的,文末需要列出,文末列出的参考文献在文中需要引用。参考文献表只列出与本文有关的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且最主要的文献。引用他人未发表过的资料或数据,应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并加以说明。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本刊采用“著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标注出完整的卷、期和页码。所有中文参考文献均需有对应的英文。中文文献的英文翻译一定是原始文献中的英文,不应该自己翻译,并在该文献后用括号注明“(In Chinese)”。杜绝自己翻译文章标题和期刊名,原文献无英文的,不用附上中文文献的英文翻译。文末中文期刊的参考文献在前;外文期刊的参考文献在后。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的参考文献顺序分别按照姓氏拉丁字母。如果同一作者在同一年有多篇文章发表,请在发表年份后用a、b、c、d…..区分,正文中的引用也在年份后带上a、b、c、d加以区分。
①正文中的引用。如果文献只有一个作者:中文文献:(作者,年代)、外文文献:(Author, Year);如果是两个作者:中文文献:(作者1和作者2,年代;)、外文文献:(Author 1 and Author 2, Year);如果是三个及三个以上作者:中文文献:(作者1等,年代)、外文文献:(Author 1 et al., Year)。同一位置同时列出多篇文献时,次序文献年代先后排列。
②文末参考文献在“[参考文献]”标题之下列出。如果有三位以上作者只保留前三位,后面用“等”或者“et al.”。但专著可按原著封面样式(有些专著封面上作者名单后有“等”字字样),论文集中文章的主编项可只列主编一人(后加“等”字),但若是将文集作为整书引用,仍须列出全部编者或与文集封面相同。各个作者之间以“, ”号分隔。中文文献的对照英文和外文文献的姓全拼且首字母大写,名仅保留首字母并大写,字母后不加缩写点“.”。参考文献的外文字符的逗号和点号后有空格。文献名称后标注文献类型:期刊为[J],学位论文为[D],书籍专著为[M],报告为[R],论文集为[C],标准为[S],汇编为[G]。书籍专著要标注出版地和出版社,毕业论文要标注出版地和学校名称。请注意外文文献名只有首词和其中的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词均不用大写;而书名、期刊名、出版社名等的所有实词的首字母均须大写。引用外文文章时,请一定分清作者的姓和名,一定是姓在前,名在后。案例如下所示。
崔少北,李晓斌,杨双安,2020.电法监测城市浅层地下水污染可行性研究[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42(02):267-276.
Cui S B,Li X B,Yang S A,2020.
Feasibility study on electrical method for monitoring shallow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cities[J]. Computing Techniques fo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42(02):267-276.(In Chinese)
18. 使用人工智能参与稿件撰写的情况需要在投稿时候声明。请参考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2024年9月10日发布的科发监审函字〔2024〕3号《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的通知 https://www.cas.cn/glzdyzc/jdsj/kycxjs/202409/t20240923_5033523.shtml。
19. 其他具体写作格式要求请参考写作模板和本刊近期正式发表的文章。凡不符合来稿格式要求者,本刊恕不受理所投稿件。
20. 免责声明:本刊发表的论文中的内容是作者的意见和观点,不一定反映编辑、编辑委员会、编辑部和作者所属机构的意见。
如有疑问,欢迎您发邮件至编辑部E-mail(wtht@cdut.edu.cn)或来电(028-84078995)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