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资料,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如使用了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如使用了外文资料,作者有责任将相关内容及版权页的纸质复印件或 PDF 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给本刊编辑部备查。来稿注释采用文后注(方括号加数字依次列于文末[1][2]等),并用 word 文档自带的“引用→插入尾注”,规范如下:
1. 著作类
刘建明:《宏观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 页。
[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译,新星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5 页。
2. 期刊类
高鑫、贾秀清:《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现代传播》,2000 年第 4 期。
3. 报纸类
关晋勇:《中国比美国形象好》,《环球时报》,2005 年 6 月 27 日,第 X 版。
4. 学位论文类
作者:《文章名》,XX 大学博士 / 硕士学位论文,XX 年,第 XX 页。
5. 英文文献(注意首字母大写、斜体和标点符号问题)
(著作)Peter Brooks. Troubling Confessions: Speaking Guilt in Law and Litera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48.(著作题名斜体)
(期刊)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Modern China, vol. 19, no.2,1993.pp.199-215.(文献题名用英文引号标识,期刊名用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