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栏目
中频栏目
审稿时间:暂无参考数据,审稿时间不确定!
见刊周期:-
温馨提示:以上只是参考信息,实际情况会根据投稿主题、稿件质量和数量、审稿流程有所差异。想获得更准确信息请联系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投稿邮箱:silkroadnju@163.com
(微信公号信息)
4、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
5、主办单位微信公号: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zhwhnju)
2024年10月29日星期二
《丝路文化研究》集刊投稿指南
【主办单位微信公众号信息】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2024年10月29日 10:53 江苏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江苏牛首山人文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丝路文化研究》学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每年两辑,为 CSSCI来源集刊(2023-2024)。学刊是人文社科类综合研究集刊,稿件涵盖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涉及文学、历史、考古、艺术、民俗等领域,拓展深化丝路文化的综合研究。
学刊常设主要栏目如下:
1.[特稿] 对“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历史与现状的宏观论述或对“一带一路”的学术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
2.[丝路史探] 从历史学角度,关于丝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研究,包括史实考辨、史料勾陈、观念探讨等方面。
3.[丝路文脉] 着重关注丝路沿线国家的民俗、社会观念、文学文本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当代“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
4.[丝路文化遗产] 聚焦对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艺术品的保护与研究,涉及考古学、艺术史等领域。
5.[丝路访谈] 以访谈、对话的方式,对“一带一路”文明互鉴中的文化现象,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问题,开展调查、记录和探讨。
《丝路文化研究》欢迎学界同仁投稿,字数以1—2万字为宜。凡投稿论文:
1.正文前应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
2.正文各级标题,一级标题用“一、二、三、……”,二级标题用“(一)、(二)、(三)、……”,三级标题用“1.2.3.……”,四级标题用“(1)(2)(3)……”。
3.正文注释采用每页脚下注,正文中的注释序号和脚注序号均用①②③……按序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之后,标点符号之前左上角。如需大段引用典籍文献原文,请单独另起一段落,楷体,引用符号置于标点符号之后右上角。
4.脚注采用文献—注释制,直接引述或摘述原著内容时,需标出所引著作的页码。间接引述或提及相关著作时,不需标出页码。直接引述原文时,所引的较短原文可径入正文,外加引号。若所引原文较长(如超过40字或正文的三行时),以另起一段为宜;引文首行第一字空四格,折行空两格,上下各空一行,不需用引号。
5.本刊欢迎作者随文配附相应能够说明文字内容的各类图版,在文中标示清楚图版序号(图1、图2、图3),图版标题为叙述式,图版质量在300dpi以上,并要求注明图版无版权问题。图版需单独发送。
投稿方式:稿件通过电子邮箱投递,无需寄送纸质版。
电子邮箱:silkroadnju@163.com
联络人:徐志君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中华文化研究院(星云楼)409室
1、本刊为集刊,无国内统一刊号(CN号)。
3、出刊日期:年刊,一年出版1辑
2022年11月22日星期二
【2021年01期信息】
由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国天楹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 《丝路文化研究》集刊欢迎学界同仁投稿,字数以1.5万—2.5万为宜。来稿者可围绕以下七大板块撰述研究论文。
1.[特稿] 从宏观上论述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历史与现状。
2.[当代丝路] 研究当代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现状。
3.[丝路史探] 探讨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及考古发现等。
4.[丝路文脉] 关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学、语言、典籍、宗教等文化。
5.[丝路艺术] 聚焦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种艺术形式。
6.[丝路书鉴] 刊载丝路文化的相关研究书评或资讯。
7.[丝路访谈] 围绕 “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开展的学术对话。
来稿请附标题、摘要 (500字以内)、关键词 (5个以内)。摘要前署名, ( )内注明作者单位。
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投稿后三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者可自行处理稿件。限于人力,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来稿文责自负,杜绝一稿多投,本刊不承担因论文著作权等问题造成的法律责任。对于录用的稿件,本刊有权酌情删改,如不同意,请予说明。
来稿务必遵守学术规范,尤其确保注释的完整和引文版本的甄选。请采用当页脚注形式,并认真核对引文。详细格式请参见本刊注释体例说明:
1.引用常用古籍,标明其卷数或具体题名即可,如 《高僧传》卷四、 《史记·游侠列传》;非常用古籍、新印古籍,请参照专著规范。
2.引用专著,应标明作者名 (译著在书名后加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著作方式非 “著”者应标明著作方式。西文专著使用斜体。如:
章太炎:《国学概论》,由华书局 2009 年版,第 10-25页。
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论集》,曹峰译,中华书局 2010 年版。
A.C.Graham,Later Moist Logic,Ethics and Science,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3.
3,引用期刊论文,应标明作者名、文章名、期刊名、出版年份、卷期数。西文期刊论文加引号,期刊名使用斜体。如:
陈云松:《走出费孝通悖论--谈社会学的方法之争》,《清华社会学评论》2017年第1期。
Alan Pritchar,“Statistics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Vol25. No4,1969.
4.引用析出文献时,应将专著的责任者与专著题名排在析出文献之后;析出文献与专著信息之间加 “载”字。如:
黄宽重:《严耕望先生访问记》,载严耕望: 《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214页。
5.文中若有插图或照片,亦请注明出处,并提供清晰的电子图档。艺术作品的图片请在图下标明作者时代、作者名、作品名、材质及类型、尺寸、藏地等信息。
稿件接收方式:只接受WORD稿件。
投稿信箱:silkroadnju@163.com
联系人:邵佳德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星云楼4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