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栏目
中频栏目
低频栏目
审稿时间:暂无参考数据,审稿时间不确定!
见刊周期:-
温馨提示:以上只是参考信息,实际情况会根据投稿主题、稿件质量和数量、审稿流程有所差异。想获得更准确信息请联系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2、刊内电话:010-67517742;67517754
3、刊内邮箱:rmysbwg@163.com
4、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
2024年11月15日星期五
《艺术博物馆》征稿启事
【2024年05期信息】
《艺术博物馆》(双月刊)创刊于2018年1月,为国家级文博艺术领域学术期刊,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本刊现设有展览前沿、理论研究、文博实践、国际视野四大栏目及年度策划专题,旨在为博物馆、研究机构、高校、文物爱好者和艺术家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持续发布文博艺术领域前沿性、学术性的专业内容。本刊同等重视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技法与人文精神,所录文章涵盖博物馆学、艺术学理论、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对非遗、美育、数字技术等议题亦给予高度关注。
主要栏目
展览前沿 聚焦国内博物馆重要展览项目,基于丰富翔实的图文资料,由项目负责人、资深研究员或学术顾问撰写综述性文章。
理论研究 从学界学术议题、业界理论动态或具体文物资源出发,关注最新学术理论成果,以充足的史料作为支撑,进行考据和论证。选题包括但不限于:前沿、新锐的理论发现,经典议题的独到阐发,艺术作品文化根源的分析阐释,非遗传承脉络的追溯探寻。
文博实践 着眼于策展、展陈、美育、修复等方面,全方位展示文博艺术领域从业者的实践经验及创作成果,提供可资借鉴的新见解、新思路。选题包括但不限于:策划实践中展陈大纲的独到构思、落地过程;展陈实践中的物品陈列、场馆设计、交互设计研究;美育实践中的文创IP开发、研学活动设计、社会职能研究;修复实践中的修复技法、工艺传承、文物保护研究。
国际视野 放眼海外,借鉴国际范围内文博艺术领域的优秀成果,把握国际动向,拓展文化视野。选题包括但不限于:海外博物馆重大展览综述、优秀实践案例分析;博物馆领域经典外文文献翻译、前沿理论译介;以海外博物馆具体藏品为例,对艺术史或艺术理论进行研究。
年度策划专题 根据国内外前沿理论及重大事件,由本刊编辑部进行专题策划,公开发布投稿邀请。目前已完成的专题有“中华文明探源”“文物保护与利用”“‘简’述文明”等。
注意事项
作者投稿时须使用真实姓名,并注明性别、出生年、工作(就学)单位、职称(年级)、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若文章具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项目来源和批准文号,并出示相关证件电子版或复印件。
投稿文章须为未经任何形式在任何媒体发表的原创稿件,对他人观点和相关资料的引用均须标明详细来源。本刊坚持文责自负,对于学术不端等行为造成的法律后果,由作者自行承担。
本刊审稿周期一般为2个月,在投稿后90日内未收到刊用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在此期间,切勿一稿多投。
稿件一经刊用,编辑部即向作者邮赠样刊,并依据稿件质量、写(译)作难易程度酌情付给稿酬。本刊保留对稿件的删改权,作者如有特别要求,请务必在投稿时明确提出。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稿件一经采纳,即视同作者授予本刊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及汇编权。
本刊不与任何中介性质的机构合作,作者本人可随时致电编辑部查询审稿进度及稿件录用情况,无需第三方介入。作者如有个人写作计划或优质选题,也欢迎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感谢您对《艺术博物馆》的厚爱与支持!
《艺术博物馆》期刊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甲3号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邮编:100022
投稿邮箱:rmysbwg@163.com
联系方式:靖老师010-67517742赵老师010-67517754
《艺术博物馆》来稿须知
一、选题
来稿须观点明确、论据可靠、框架清晰、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研究深度、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在符合学术出版规范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标准之一的论文将优先刊用:问题意识较强,具有先导性、启发性;切口具体,材料珍贵,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研究方法、视角新颖,具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思辨。
二、篇幅及重复率
文章篇幅在 6000—8000 字为宜,尽量不高于 12000 字。
作者应确保文章原创性,重复率在 10% 以下为宜,原则上不得高于 15%。
三、内容
稿件应以 Word 文档格式提交,书写方式均以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规定为准,内容应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作者简介、基金项目,其中前三项须附英译文。
(一)题目:主副标题完整,言简意赅。
(二)摘要:150—300 字,应反映文章的论点和论述过程,客观、具体地归纳出所述问题的明确结论。
(三)关键词:3—5 个,应为该领域的常用术语、专有词,或文章特殊且核心的新创概念。
(四)正文:论点明确,文字通顺;信息齐全,图文对应;各级标题逻辑清晰,结构严谨。
(五)注释:作者交稿时应确保引文、注释核查无误,并提交相关文献的版权页和引用页。
(六)作者简介:须写明作者的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工作(就学)单位、职称(年级)、研究方向。多位作者署名时,须排好先后次序。
(七)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应写明基金项目全称及项目编号(或批准号),并请附基金证书电子版或复印件。
四、图片
文稿中出现的所有图片须标明详细图注,如作品名(是否为局部)、作者名、品类、材料、作品尺寸、创作年代、作品藏地、图片来源等。须单独建立一文件夹存放原图,每张图片的文件名应与图号及图注一致。图片格式 JPG、PNG、TIFF、PSD 均可,分辨率 300dpi 以上,大小 6M 以上。
图片应清晰美观、色彩真实、画面整洁,且无版权问题。图片若非本人原创(或拍摄),须获得原作者(或原拍摄者)许可,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五、注释
本刊论文注释统一采用文末尾注的形式,注码采用方括号“[1][2][3]……”进行标识。凡引用文献请务必注明出处,敬请作者仔细核对,确保引文内容、标点、页码与原文对照无误。
重复出现的文献,除首次须写出完整信息外,其他可简写为:“同 [1],第 x 页。”
本刊出处注采用顺序编码制(参见GB/T7714-2015),注项按照不同文献类别列出如下。
(一)普通图书:[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M].其他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二)期刊文章:[序号]文章作者.文章名[J].期刊名,年份,卷(期)数:引文页码.
(三)报纸文章:[序号]文章作者.文章名[N].报纸名,日期,版次.
(四)学位论文:[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目[D].院校所在地:毕业院校,毕业年:引文页码.
(五)标准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标准名[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六)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主要责任者.专著或连续出版物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七)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八)外文文献:参考 ISO-690、ISO-690-2 国际标准,须以外文书写,切忌与中文混用。
文章标题层级请按“一、(一)、1、(1)”依次递降使用。
六、其他
应使用规范简体字,不得繁简混杂。除特殊情况外,不得使用异体字(特殊情况请附说明)。
文中出现古代纪年及人物生卒年,须在年号后括注公历年份,如“唐贞观二年(628)”“欧阳修(1007—1072)”。
文中不可出现“今年”“明年”等词语,应写明确切年份。
专有名词首次出现时应写全称,不可直接简写。
表格上方应标明表号、表题;图片下方应标明图号、图注,并确保图文一致。
正文中的外文词汇,应保证拼写准确。外文人名、作品名、书名、机构名等,须使用中译,并在其后括注外文原文。
带书名号的书名、报刊名、文章名、作品名之后所注的英文,应使用斜体。
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需要加上其国籍和身份,且保持提法前后一致。如因引用需要出现同一人有不同译法的情况,须在文中作出说明。
欢迎国内外作者惠赐稿件!
2、刊内网址:http://www.iartmuseum.org/
(刊内公布但已失效)
3、出刊日期:双月刊,一年出版六期。
2023年7月4日星期二
《艺术博物馆》征稿函
【官方微信公众号“人美”信息】
人美 2023-05-18 14:31 发表于北京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已成为国家战略。博物馆、美术馆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审美教育和艺术普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大众更加了解博物馆与美术馆、更愿意走进博物馆与美术馆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艺术博物馆》(双月刊)于2018年1月正式创刊,是国家级权威博物馆艺术类期刊,为文博领域学术性期刊,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旨在为博物馆、美术馆、高校、研究机构、艺术家和文物爱好者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向广大读者持续发布既有学术性与可读性又有严肃性与趣味性的文博专业内容。本刊是目前国内关注博物馆、了解博物馆行业动态、探究博物馆学各领域的重要渠道。
一常设栏目
1. 快评
刊登评论文章,探究和讨论博物馆领域热点话题;对文博政策、博物馆发展趋势等进行专业解读和评论;对博物馆领域有争议的问题、难题发表见解,提出专业意见。
2. 馆长论坛
邀请各大博物馆的馆长以独特的视角谈论各自博物馆的运营理念、管理实践、展览策划、特色项目、未来发展规划等重点工作。
3. 美术考古
根据美术的实物史料即各种遗迹、遗物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复原没有或缺少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和少数民族的美术历史,补充有文字记载的古代美术历史的文献缺失;研究文物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从考古学、图像学等视角考证和分析文物形制、纹样、色彩等方面所蕴藏的信息,从艺术的角度研究文物保护、文物管理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4. 策展艺术研究
研究展览策划与陈列的内容与形式,探索策展的新理念、新设计;研究数字时代博物馆的策展艺术,探究科技与策展的融合发展;研究博物馆功能区划分、艺术空间设计。
5. 博物馆学人
发现和推荐博物馆学领域的优秀学者,特别是博物馆及相关学科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以访谈、对话的形式介绍其研究领域及成果;刊登优秀学者的论文,发布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对博物馆学基础问题、关键问题的思考。
6. 博物馆美育
研究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探讨博物馆在大众美育中的作用;研究博物馆在城市文脉建设中的作用;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解读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项目。
7. 海外博物馆
研究博物馆领域的国际动态和发展趋势,邀请海外学者介绍国际博物馆学领域的新理论和新观点,翻译海外博物馆学领域的优秀前沿成果,分析海外博物馆运营建设、管理实践的优秀案例。
二期刊投稿要求
1. 字数
文章篇幅在5000至8000字为宜,来稿需观点新颖、论据可靠,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或学术价值,并确保作品的原创性。
2. 文稿
word文档格式,中文简体,符合学术规范,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等内容完整(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信息齐全,图注和图片、文字相对应,各级标题逻辑清晰;观点独到,有理有据,内容须为投稿人原创;引用文献和观点时须标明出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文中出现古代纪年及人物生卒年,使用年号后括注公历,如唐贞观二年(628)、欧阳修(1007—1072)。
3. 图片
文稿中出现的所有图片均须以附件的形式打包为文件夹,图片文件名中须标明图注信息。图片格式JPG、TIFF、PSD等均可,分辨率300dpi以上,大小6M以上,整版图片15M以上。要求图片无版权问题,拍摄清晰,色彩真实,画面整洁。若非本人原创(或拍摄),须获得原作者(或原拍摄者)的许可,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4. 注释
注释统一采用“尾注”的形式标注,注释序号用[1][2]······标识。具体格式为: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古籍无页码可不加).
范例:
[1]黄苗子,郝家林.倪瓒年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
[2]李嗣真.书后品[G]//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38.
5. 其他
作者需留真实姓名,注明研究方向、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等。如果是国家专项项目,请注明项目来源和批准文号。
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赠送样刊。编辑部保留对稿件的编辑、删改权利,如有特殊需求,请提前在稿件上说明。
对录用稿件,本刊除拥有期刊发表权之外,还同时拥有该稿件在《艺术博物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人民美术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权利。投稿作者如有异议,请提前声明。
文章作者应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杜绝剽窃、拼凑和代撰现象,文责自负。对于有剽窃或抄袭行为者,本刊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电子文档请发至《艺术博物馆》编辑部邮箱(rmysbwg@163.com)。审稿周期一般为两个月,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
如果您对《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有好的建议,欢迎您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
胡老师:010-67517663
韩老师:010-67517820
投稿邮箱
rmysbwg@163.com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甲3号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22)
感谢您对《艺术博物馆》的支持与喜爱!
《艺术博物馆》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