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9/20 10:45:09
科普类文章也需要梳理概括内容要点和理清关系
2020新高考Ⅱ卷 我包罗万象
语意信息要点概括与关系
第一段:穿山甲巴巴,可爱。有助于引起阅读兴趣,达到科普的目的。
第二段:由巴巴引出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家,再引出巴巴是微生物的聚合体,再引出人类是微生物的聚合体。微生物的分布和种类。
第三段:要点如下。第1第2是对上段的具体举例,从结构简单到复杂。这是本段在逻辑上比较特殊的地方。第3句开始是第二层,人与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微生物参与人的生命历程。
1.海绵覆满微生物,北极熊簇拥着微生物。
2.人类登上月球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3.我们并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
4.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
5.人体自成动物园。
第四段:第一句单独一层,没有进一步的解释。第二句以下是第二层,先举例子,再说结论。这种结构一定要搞清楚。
1.微生物各不相同,但生存规律相同。
2.微生物与环境、生物体的互动(珊瑚的杀气腾腾、肠道菌群的腹泻、老鼠肠道菌群影响它的行为、人类肠道菌群影响大脑)
3.结论: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使我们彼此相连,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第五段:表面是人是个体(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军团。
第六段:结尾,引用惠特曼的诗句重申观点。
文本整体把握
解题指要
选择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 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 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 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 为了说明自然界中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 “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 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 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 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 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 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 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答案】1. D 2. C 3. A 4. B
(一)解题小技巧
1.选项中表示比较或暗含比较的,谨慎对待,一般为错。比如:
1.D. 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以前”暗含今昔对比,但原文并非如此。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此段应该是表面与事实的对比。
2.C.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全新”意味着与之前的比较,但原文并无此意。“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也不是原文内容。
2.推断题中结论含有“可能”的一般都对。比如:
3.A. “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比较易错的是第2题的B项,B. 为了说明自然界中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自然界中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的观点出现在上一段,“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两个例子出现在下一段,容易引起误解。
(二)第4题的难点在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容易出错。
A项,“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是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
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体现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
C项,“‘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
D项,“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
其次是学生对文段主要观点的把握有误。
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根据“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可见,观点是我们与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
(三)主观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带有赏析的意味。
分析语句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一,内容。主旨、观点、态度、情感。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本句是观点。
二,结构。根据句子的位置分析。大位置,全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小位置,段首、段中、断尾。本句是全文的结尾,总结与呼应。
三,表达效果。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本句是引用诗句。
参考答案
①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②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如何写好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