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12/19 10:51:13
问题含糊
所谓问题含糊,即问题的含义不清楚、不明确,或者有歧义。这种问题有些是由于问卷设计者对所提问题的目的和用意不清楚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表达不当,对问题的用语推敲不够造成的。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1 您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最需要:
(1)全面迅速地改变□
(2)全面缓慢地改变□
(3)部分迅速地改变□
(4)部分缓慢地改变□
什么东西需要变?哪些方面需要变?是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答案中的“全面”包括哪些方面?“部分”又指哪些方面?全然没有交代。含含糊糊的问题得到的也只可能是含含糊糊的结果。
例2 您对单位近年来情况的感觉是:
(1)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2)变化不大□
(3)变化较大□
(4)变化很大□
您认为这种情况(变化或没变化)是:
(1)有利的□
(2)不利的□
首先,问题没有说明问的是单位的什么情况,究竟是单位的生产情况呢,还是单位里人际关系的情况,或是职工福利待遇的情况?十分含糊。其次,这种状况对谁有利或不利也不明确。因为有的变化可能对个人有利但对国家或集体不利;有的则相反,对国家或集体有利而对个人不利。像这样笼统地问是有利还是不利是得不出科学的答案的。问题不明确,也就意味着所得的资料不可能反映现实。
例3 在子女的生活安排上(吃、穿、用等方面)谁负有更多的责任?
(1)本人□
(2)丈夫□
(3)夫妻□
(4)公婆□
(5)全家□
例4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学习指导、品德教育等)谁负有更多的责任?
(1)本人□
(2)丈夫□
(3)夫妻□
(4)公婆□
(5)全家□
这是一份“农村妇女调查问卷”中的两个问题。若仅从这两个问题的提法来看,调查者似乎是想了解被调查者对教养子女的责任的认识。但从其整个问卷来分析,调查者的本意却是想了解被调查者在教养子女方面的实际情况。显然,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在这一方面的实际行为是两码事。这一问卷正是由于把这二者混在了一起,使得问题含义模糊不清。它应该区分成下述两类问题。一类是按调查者的原意,询问被调查者教养子女的行为,即:
例3A 在子女的生活安排(吃、穿、用等方面)你们家谁管得最多?
(1)本人□
(2)丈夫□
(3)夫妻□
(4)公婆□
例4A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学习指导、品德教育等)你们家谁管得最多?
(1)本人□
(2)丈夫□
(3)夫妻□
(4)公婆□
另一类是询问被调查者对教养子女责任的认识情况,即:
例3B 你认为在子女的生活安排上(吃、穿、用等方面)家庭中谁应负更多的责任?
(1)母亲□
(2)父亲□
(3)父母□
(4)爷爷奶奶□
例4B 你认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学习指导、品德教育)家庭中谁应负更多的责任?
(1)母亲□
(2)父亲□
(3)父母□
(4)爷爷奶奶□
这样,每个问题的含义才明确具体。
例5 有人说,“文革”前青年人对老年人很尊重,现在青年人越来越不尊重老年人了。您认为这种变化发展得:
(1)太快了□
(2)比较快□
(3)比较慢□
(4)太慢了□
这一问题的前后两部分说的不是一回事。前部分是某些人的看法,后一部分问的却是“这种变化”。看法并不等于客观现实,即并不一定存在“这种变化”。因此,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把某些人的“看法”当作客观事实的条件下来询问的,它把下列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混在了一起:
例5A 有人说,“文革”前青年人对老年人很尊重,现在青年人越来越不尊重老年人了。您的看法如何?
(1)的确是这样□
(2)不完全是这样□
(3)完全不是这样□
例5B “文革”前青年人对老年人很尊重,现在青年人越来越不尊重老年人了。你认为这种变化是:
(1)正常的□
(2)不大正常□
(3)很不正常□
例6 您认为理想的主要职业是:
(1)上班方便,工作清闲□
(2)符合志趣,有事业可干,工作有前程□
(3)单位福利好,收入多□
(4)职业社会声誉好 □
例6的毛病在于:首先,问题的语句不通,造成意思不明,尤其是“理想的主要职业”叫人难以理解。其次,答案中把工作、事业、单位和职业几个不同含义的概念混在一起,回答者就更不明白这一问题的真正含义了。
问题带倾向性
我们说过,合格的问卷应该具有客观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保证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中性的,即不带任何倾向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不能客观地测量被调查者的行为和态度,从而使整个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受到影响。下面就是几个带倾向性的问题的例子:
例7 您认为,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否应当提高呢?
(1)工资偏低,应当大幅度增加□
(2)应当小幅度增加□
(3)虽然偏低,但是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可以暂时不增加□
(4)和劳动生产率相比,工资不算低,不应增加□
问题的这种提法无疑带有明显的肯定倾向。若改为:“您认为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如何?”就可以消除这种倾向性,而且与原答案更为匹配。
例8 有人认为,物价改革的结果最终将有利于国家的经济繁荣,您的看法是:
(1)同意□
(2)不同意□
(3)不知道□
这种提问方式也容易形成对被调查者的诱导,使其作出肯定的回答。若把问题改为:
例8A 一些人认为,物价改革的结果将有利于国家的经济繁荣;另一些人认为,物价改革的结果将引起国家经济的混乱。您的看法如何?
(1)同意前者□
(2)同意后者□
(3)不知道□
这就要求被调查者在不同的意见中作出他自己的选择。这种两面的陈述比原问题那样单面的陈述更能起到客观的、中立的作用。
例9 看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以后,您是否想再更多地了解一点中国近代史?
(1)是□
(2)否□
例10 观看《少林寺》、《武林志》等武打片,是否提高了您对中国武术的兴趣?
(1)没有提高□
(2)提高了一点□
(3)提高很多□
(4)对武术更反感了□
从字面上看,由于采用了“是否”这种两面的字眼,这两个问题似乎是中性的。但实际上,人们却很容易感觉到调查者所期望的回答是什么。这无形之中就对被调查者施加了一定的诱导,客观上向被调查者表明了调査者的倾向性。因而,这样的问题所得到的回答也必然是在这种倾向性影响下产生的不正常的回答。如果改为下面的问题,就不会使被调查者产生这样的感觉了。
例9A 看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以后,您有没有下列想法?
(1)制片厂应多拍一些反映历史的影片□□
(2)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近代史□□
(3)我国应该不断加强国防建设□□
例10A 观看《少林寺》、《武林志》等武打片后,您对中国武术的态度有何变化?
(1)对武术更感兴趣了□
(2)对武术更加反感了□
(3)没有什么变化□
问题提法不妥
我们在谈到问卷设计的原则时,曾专门强调要为被调查者着想,要认清被调查者面临的各种主、客观障碍。可是,在一些问卷中,许多问题设计得不大合理,提法十分不妥,影响和阻碍了被调查者顺利填答问卷,有些提法不妥的问题甚至足以使被调查者放弃填写。下面是犯这方面错误的几个例子。
例11 请您判断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
在调查问卷中,“请您判断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这样的提法是不应该出现的。它多见于考试的试卷,或智力测验、知识竞赛的试卷上。要求被调查者“判断正确与否”,就等于把被调查者推进考场、对其进行考试一样。毫无疑问,这对被调查者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当被调查者遇到不大理解或拿不准的问题时,这种压力就更大。因此,把这种提法改为“下列看法您是否同意”,再把答案中的“正确”、“错误”、“不知道”改为“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就合适一些。
例12 您认为厂长应采取哪种领导方式?(选一种)
(1)制定严格的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并据以奖励及监督下级□
(2)使各类人员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相互保持良好的关系□
(3)把工作分派给下级,领导不必亲自督促他们□
这个问题的提法实际上就是强迫人们在所给出的3种答案中选择一种。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厂长的领导方式多种多样的,远不是这3种方式所能包括得了的。所以,如果被调查者对以上3种方式都不赞成,而自认为有比这3种更好的方式时,他将如何答呢?这就是该问题的毛病所在。当然,设计者之所以只列出这3种,可能是因为他只关心这3种。或者说,他希望人们的回答全部集中在对这3种方式的评价上。若是这样,也很容易解决,只要在答案中再加上一项“(4)其他(请写明) ”就行了。
例13 您现在的实际文化程度相当于:
(1)小学□
(2)初中□
(3)高中或技校□
(4)中专□
(5)大学(专科或本科)□
设计者的原意是,由于“十年动乱”,一大批人没能扎扎实实地读完初中、高中或大学。他们名义上虽然已经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但他们实际掌握的知识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往往低于其“名义上”的文化程度。设计者用这一问题是想了解被调查者实际的文化程度,这种动机是无可指责的,它考虑到了我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然而,设计者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在实际调查中却是难以回答的。因为,究竟什么是一个人的“实际文化程度”,判别或衡量一个人“实际文化程度”的标准和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不清楚的。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有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自己的“实际文化程度”,而那些可以对自己“实际文化程度”作出评价的被调查者所用的标准又会千差万别。
例14 您是怎样使用时间的?
请您先阅读下面各项内容,然后将自己在平常情况下每天用于各项活动的时间填入栏内,如没有进行某项活动就在该栏内填0。您在填写时务请先计算各项活动所用时间的总和,使其等于24小时。
设计者在这里向被调查者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使每天用于各项活动的时间总和“等于24小时”。调查的实践告诉我们,有关时间方面的调查,往往是最难以达到准确要求的。这是因为,任何人在任何两天中用于各项活动的时间总是不同的,即使是在最一般的情况下,生活最有规律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像钟表一样准时。因此,人们对于自己在平常情况下每天用于各项活动的时间的估计总只能是一个近似值。既然是近似值,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而且这种误差随着估计的不准确性而增大。这样,要求这种估计值之和正好等于24小时是毫无道理的。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的估计值只能约大于或约小于24小时,这才是正常的、准确的和有价值的(当然这种误差不能太大)。而那种恰好等于24小时的结果则是不正常的、不准确的和无价值的。
当然,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恰好等于24小时的要求。这就是让被调查者随时用钟表真实记录某一天或某几天各项活动所用的时间。由于这时的时间值再不是估计值而是记录值,所以它可以而且应该正好等于24小时。
例15 您对孩子的期望包括:(任选两项)
(1)学文化□
(2)学技术□
(3)经商□
(4)做一个好人□
(5)无所谓□
例16 您及家人在子女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事?(任选两项)
(1)经常讲故事□
(2)教识字□
(3)教生产技术或其他专业技术□
(4)教孩子怎样做人□
(5)什么也没做□
(6)其他□
在这两个问题中,“任选两项”的要求也是不妥当的。因为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中可能包括答案(1)、(2)、(4)三项,或(1)、(2)、(3)三项,甚至还有包括(1)、(2)、(3)、(4)四项的。而在教育子女方面,许多家长也许做了(1)、(2)、(3)、(4)、(6)五项,那么为什么只能选两项呢?按什么标准来选呢?被调查者对这些问题不明确,填答起来也就会无所适从了。
文章来源:量化教育研究
转自:“学术必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拟定课题名称时这些错误不要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