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3/12/27 10:28:31
对外汉语学院 | ||
专业及方向 | 导师 | 考核科目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01 国际中文教育 | 曹秀玲 李劲荣 李文浩 朱庆祥 | ①1001英语或1002日语 ②2061学科基础③3129 综合考评 |
02 华文教育 | 陈昌来 李文浩 | |
03 语法理论与应用 | 陈昌来 曹秀玲 李劲荣 李文浩 朱庆祥 | |
04 语言测试 | 李文浩 方绪军 | |
注:具体以上海师范大学官方信息为准 |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上世纪50年代张斌、许威汉、罗君惕、林文金等在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研究、汉语修辞研究等领域崭露头角;张斌倡导“广义形态”理论及其研究实践使上海师范大学成为全国语言研究重镇,张斌和胡裕树成为“海派”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张斌主编的多套“现代汉语”教材在海内外高校、全国电大、全国自学考试中广泛使用,影响巨大;张斌及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主持由全国主要高校数十名学者参与编写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著作,填补了空白,张斌因此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终身成就奖)。在学科建设上,我校1981年获批“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1987年张斌领衔申报成功“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博士学位点,成为全国首批现代汉语四个博士学位点之一。1998年张斌开始招收现代汉语博士后研究人员,并获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2000年申报成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点,2009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从而形成汉语本体研究、汉语应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三位一体、相互促动的语言研究大格局。
这一研究格局使得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一直处在国内外领先水平,在张斌、许威汉、罗君惕、林文金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潘悟云、范开泰、何伟渔、齐沪扬、吴为善、张谊生、徐时仪、刘民钢、左思民、史佩信、沈锡伦等第二代学者在近40年来迅速成为国内语言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近20年来陈昌来、方绪军、宗守云、王双成、曹秀玲、刘泽民、李劲荣、刘红妮、李文浩、朱庆祥等中青年学者快速成长,继续保持学科的良性发展,尤其近年来一批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已经活跃在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进一步优化了团队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研究方向。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
学制
三年
三
报名时间
2024年1月2日至2024年1月16日,网报系统地址将在开通时另行通知。
四
选拔方式
选拔方式包括“申请-考核”制以及硕-博连读。
(一)申请-考核
1、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其他正高级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
(5)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报名时必须提交至少3门与报考专业相符的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证明、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一篇和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此外,考生所申请学科有特殊要求的,请见专业目录中相关学科的备注栏。
2、申请程序
步骤1.请于上述指定时间,登录网报系统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线提交电子扫描版报考材料。网报系统网址以及具体报名操作流程请及时关注我院网站即将发布的《上海师范大学202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操作说明》(以下简称“报考操作说明”)。须在线提交的材料如下:
(1)材料目录(须注明申请人姓名、申请编号、申请学科及导师、材料项目、所在页码等信息);
(2)网报系统中填报完成后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表格末尾承诺部分须报考者亲笔签字);
(3)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其他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书;
(4)研究生毕业证书或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硕士毕业生交学生证原件及由研究生院[部、处]开具并加盖公章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证明原件;同等学力报考者则应当提交加盖研究生院[部、处]公章的至少3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证明以及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学术论文原件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并在材料目录页注明“同等学力报考”;在境外取得硕士学位的申请人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原件;
(5)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正反面);
(6)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连同刊物封面以及其他可证明自身科研能力的材料;
(7)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者还须提交:经省级教育厅审批签字盖章的《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登记表》(届时请从教育部门户网站或其他官方渠道下载);
(8)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原件;
(9)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10)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科学研究计划书(格式不限、字数不少于3000字);
(11)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2)各类获奖证书;
(13)各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步骤2.网报时须在线缴纳报考费250元(缴纳方法届时请关注我院网上发布的“报考操作说明”),不接受邮局汇款以及现场缴费。
以上步骤均完成并保留好报名号及缴费凭证,即为报名成功。
注:考生因未成功网报、未按要求在线提交材料、未能缴纳报考费用等原因造成没有通过审核不能参加综合考核的,由考生自己负责。
(二)硕-博连读
1、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我校二年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较高,有较强科研潜质,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后,可向有博士学位授权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提出申请。
2、申请程序
步骤1.请于上述指定的时间内,登录网报系统进行网上报名。具体报名操作流程请及时关注我院网站即将发布的《上海师范大学202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操作说明》(以下简称“报考操作说明”)。
步骤2.考生须于2024年1月17日前将下列材料交至各报考学院,否则报名信息无效:
(1)网报系统中填报完成后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表格末尾承诺部分须报考者亲笔签字);
(2)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申请表;
(3)两份本校申请学科博士生导师的专家推荐书。
步骤3.网报时须在线缴纳报考费100元(缴纳方法届时请关注我院网上发布的“报考操作说明”),不接受邮局汇款以及现场缴费。
以上步骤均完成并保留好报名号及缴费凭证,即为报名成功。
注:1. 考生因未成功网报、未按要求提交材料、未能缴纳报考费用等原因造成没有通过审核不能参加综合考核的,由考生自己负责。
2. 所有材料须用A4纸打印或复印,送交材料一律不退。
3. 硕-博连读考生仅且必须参加综合考核。
五
材料评审与综合考核
各学院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本学院的申请-考核工作细则的要求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含报考资格审核与专业能力评审)以及组织综合考核。报考资格审核结果查询方法我院将另行公布,请及时关注研究生院网站;综合考核时间、地点以及入围名单由各学院公布,请及时关注各学院网站。我校综合考核工作一般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具体由各学院安排。
六
录取
1、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我校本招生年度博士研究生中理工科定向在职新生的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学院招生数的20%,其他学科定向在职新生的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学院招生数的30%。
2、考生录取类别:(1)非定向就业,(2)定向就业。报考非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如果被我校录取,须将个人档案调来我校。报考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如果被我校录取,须与我校和考生所在工作单位签定定向协议。因此,考生报考须征得所在单位同意,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博士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或签定有关协议,造成考生无法被录取的,我校不承担责任。请考生网报时谨慎填写。我校博士研究生均为全日制。
3、所有录取新生均须体检,体检在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未达到高校招生体检标准者,取消录取资格。
4、录取类别为定向的新生我校原则上不安排住宿。我校博士研究生在校住宿最长年限为4年,超过年限后须自行安排住宿。
5、因考生在报名时未能如实准确填写报名信息而造成无法被录取或无法取得学籍的,由考生自己负责。
七
学费
根据上级文件,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博士研究生均须要缴纳学费。
八
相关信息
学校代码:10270
学校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徐汇校区),上海市海思路100号(奉贤校区)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联系电话:021-64322314
研究生院网址:yjsc.shnu.edu.cn
九
各学科拟招生人数及学院联系方式
说明: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内容若有调整,以新公布的为准(请关注我院网站)。各学科拟招生人数见上表,所列招生数包括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各类别拟招生总数,仅供参考。具体招生计划数国家尚未下达(我校另有若干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名额,仅招收少数民族考生,且主要用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最后录取数可能会根据国家招生计划、考后生源情况和学校条件等有所调整。
本文来源: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转自:“汉教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