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王中江|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

    阅读: 2024/1/3 17:14:35

    「早期中国的世界观包括众多子学家

    创立的学派和学说,具有强烈的

    开放、自由、多元和创造性」

    在《历史之起源和目标》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首先提出了“轴心时代”(Achsenzeit)的概念。他认为,当代世界主要观念图景所依赖的哲学框架都大约诞生于西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之间,这一时期,包括印度、希腊和中国在内的文明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涌现,并塑造了此后人类关于自我、自然、社会及世界的认知。

    早期中国世界观包括众多子学家创立的学派和学说,具有强烈的开放、自由、多元和创造性。在《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中,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在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相互印证的重要契机中,透过深度视点和多种维度,向我们呈现由宇宙观、天下观和自我模式等构成的早期中国世界观。

    在阅读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时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文明和文化的突破时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智慧和思想最具原创性的时代。

    书名: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作者:王中江

    ISBN:978-7-300-32169-1

    定价: 99.00

    出版日期: 2023-10-15

    / 《宇宙、天下和自我》后记/

    文|王中江

    对任何事物的认知和探究越是不断展开,就越能改进我们的已知和增加我们的新知。这是知识积累的时间效应,也是我们自身所能享有的内在变化和改变。在不同的求知中,我们塑造出的故事也各种各样。竭力探寻和揭示早期中国世界观的内在脉络和理路、内在气质和精髓、内在精神和价值,是我们要塑造的一种故事。我希望这部著作能够成为它的一个证言。

    面对早期中国的世界观,面对众多子学家创立的学派和学说,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一时代的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和创造性,感受到这一时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文明和文化的突破时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智慧和思想最具原创性的时代。结合传世早期文本和出土文献,这部著作对早期中国世界观的探讨分别在大小不同的一些论题和论域中展开。我说的世界观包括了对宇宙、天下和自我的整体性学说。我希望这一探讨在改进我们的已知和增加我们的新知上也做出一定的贡献。

    根据这部著作各章的具体论题和论域,我将之分为三篇(“上篇”、“中篇”和“下篇”)。“上篇”七章是探讨早期道家的世界观。其中“道家的宇宙观和人间观”、“‘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和“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变余论”,是早期道家世界观中三个大一些的论题。不同于神话和宗教的宇宙观,借用《庄子?则阳》记载的季真的“莫为”和接子的“或使”观念,道家的宇宙观不是“或使式”(类似于超自然主义)而是“莫为式”(类似于自然主义),是生成论、演化论和自发秩序论。根据出土文献《太一生水》、《恒先》、《凡物流形》和《黄帝四经》,结合传世本《老子》、《庄子》、《文子》、《鹖冠子》和《吕氏春秋》等文本,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和演化模式丰富多彩。道家对宇宙体系和秩序的解释立足于道或一的柔性、非控制美德与万物自身的无限能量。道对万物最大限度的包容、尊重与万物各自的自发性生长,造就了宇宙的伟大协奏曲。作为宇宙秩序的延长线,人间良好秩序既是基于道的柔性和非控制美德,又是基于万物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的“自然”概念最初由老子创立,之后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从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从清末它作为西方“nature”的译语再到将西方的“自然”同中国已有的“自然”融合起来,这既是经典中的“自然”概念的诠释史,又是人们为它赋予意义的不断建构史。从它最初指万物的“自成”和“自我造就”,到指万物的“本性”“性情”,再到指“道”“佛”的本性;从它指“莫为”“非造作”,到指万物普遍的“法则”,再到指人生的准则和境界;从它指宇宙的本体,到指万物和物理世界的现实实体,等等,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含义和特性,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自然”画卷。

    主题图书更多信息

    / 作者简介/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特聘兼职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出版有《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以及Daoism Excavated:Cosmos and Humanity in Early Manuscripts, Order in Early Chinese Excavated Texsts:Natural,Supernatural and Legal Approaches,「简帛文献からみる初期道家思想の新展開』等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专题论文180多篇;主编有“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哲学中国》、《中国儒学》(合作)、《老子学集刊》等。

    / 内容简介/

    人们越是面对早期中国的世界观,面对众多子学家们创立的学派和学说,就越能感受到这一时代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越能感受到这一时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突破时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智慧和思想的源头活水。在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相互印证的重要契机中,在深度视点和多种维度之下,由宇宙观、天下观和自我模式等构成的早期中国世界观得以立体性呈现。人们从中看到的是解释宇宙和万物起源的各种生成论与演变论,是期望人类和谐共同体和良好秩序的天下体系论,是塑造人成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和充实的自我的人生智慧论。

    / 目录/

    上 篇

    第一章 道家的宇宙观和人间观

    第一节 出土简帛文献的年代与自然宇宙观

    第二节 宇宙的开端、状态和生成过程

    第三节 万物的内面性及其活力:“物性”如何可能?

    第四节 “道”的“弱作用力”与万物的“自发性”

    第五节 自然的连续性:从宇宙到人间

    第二章 “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第一节 现实实体和物的世界:“自然”即万物和自然界

    第二节 事物原本或固有的特质:“自然”即人和万物的本性

    第三节 本体及其本性:“自然”与“气”、“道”和“佛”

    第四节 “自然”和道、理、数及偶然、必然、因缘

    第五节 非主使、非人为、非造作:“自然”即“莫为”

    第六节 万物的自主活动和自己造就:“自然”即“自成”

    第七节 规范、准则和境界:“自然”即“因任”、“自如”和“忘我”

    第三章 根源性永恒概念:老子的作为“道”的谓词的“恒”

    第一节 “道”之时间性:“道恒”的失忆及唤起

    第二节 道永恒和永恒的道:“道恒”和“恒道”

    第三节 与道合一:物恒久与道永恒

    第四章 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变余论

    第一节 “万物之始”和“执一无为”:《文子》中的“一”

    第二节 “有一而有气”和“以一度万”:《鹖冠子》中的“一”

    第三节 “造于太一”和“王者执一”:《吕氏春秋》中的“一”

    第五章 杨朱的“人本主义”伦理学

    第一节 人的权利和生命的价值

    第二节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最大的快乐

    第三节 克服“殉名”和“殉物”

    第六章 “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庄子的“物之不齐论”

    第一节 庄子的“差异性”世界图像

    第二节 万物为什么“不齐”:事物“差异性”的根据

    第三节 “以差观之”:事物的多样性和视点(“观”)

    第七章 “别宥”辨正:以尹文“别形名”学说为中心的检证

    第一节 “别宥”诠解之“定说”

    第二节 “别”“宥”之义和“别宥”另解

    第三节 “别宥”和“别海内”之“名分”

    第四节 “接万物”和“别宥”

    中 篇

    第八章 什么最值得学习和知晓:论孔子的“学道”和“知道”

    第一节 什么最值得学习:“学道”

    第二节 什么最值得知晓:“知道”

    第三节 什么是孔子之“道”?

    第九章 孔子好《易》和追寻“德义”:以帛书“易传”类文本中的“子曰”之言为中心的考论

    第一节 晚年的孔子为什么好《易》?

    第二节 《易》的整体特性和“德义”“道义”

    第三节 《易》中卦辞的“德义”

    第四节 《易》中爻辞的“德义”

    第十章 孟子的伦理选择论:从“可欲”到“能”和“为”

    第一节 什么是“可欲的”?

    第二节 为什么是伦理选择?

    第三节 人的相似性和能力:“能”和“为”

    第四节 伦理实践和操练:灵修和践形

    第十一章 “自我”与“他者”的相与之道:儒家关系伦理的多重图像

    第一节 两个语境、文本与相与之道的表达

    第二节 “我”与“他”:人应该如何相互对待?

    第三节 “智者”的“相知之道”:“认识自己”与“认识他者”

    第四节 “仁者”的“相爱之道”:自爱、爱人和被爱

    第十二章 权力的正当性基础:早期儒家“民意论”的形态和构成

    第一节 权力的起源和目的:从君主“天设说”来看

    第二节 权力的运用与“合民意”(“得民心”)

    第三节 公众、上天和君王的协同性:从“民意”到“天意”和“君意”

    第四节 公众的意愿何在:什么构成了“民意”?

    第五节 政治后果承担及反抗权

    第十三章 “成就自身”的智慧: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一节 儒家成就自身的智慧:人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二节 道德自主性和施于及勿施

    第三节 “反求诸己”和自我检证

    第四节 自我反思和无怨论、羞耻感

    下 篇

    第十四章 圣创论的图像和形态:社会起源论的中国版本

    第一节 谁是和何以能够成为创建者?

    第二节 匮乏、强权和混乱的原初状态

    第三节 文明、政府和国家如何被创建?

    第四节 可识别性:对比中的“圣创论”

    第十五章 世界公正和协同信念:中国“天下主义”精神

    第一节 地理空间的广大性:天下和地上

    第二节 天下的“公共性”:共有和共享

    第三节 天下相爱和平等:从个人到族群

    第四节 天下和文化的共同性

    第五节 天下主义和“天道”“心同”“理同”

    第十六章 “心灵”概念图像的多样性:出土文献中的“心”之诸说

    第一节 心灵和意识的二重性:“心不胜心”和“心胜心”

    第二节 心志和操习:“心无定志”、“心有志”和“习”

    第三节 心的中心性和主动性:“心是谓中”和“心与天两”

    第四节 心的主体性和本真性:“心曰唯”、“中心”和“慎独”

    第十七章 “明同异”: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共同性话语

    第一节 “心同”“理同”:世界中的“共同性”

    第二节 “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创造力

    第三节 “同异交得”:事物同异关系的互补和相成

    第四节 人的偏好和协同:“多元”与“共识”

    附录一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视野

    一、自然宇宙观和不同的宇宙生成论

    二、连续与多元:东周宗教信仰的再认识

    三、儒家经典诠释学和孔门后学的性情论

    四、秦国的政治伦理和黄老学的公共理性

    附录二 墨子的“互惠主义”

    一、“天下”和“福利”观念

    二、天下“互惠”“互利”:“利益”的相互性和共享

    三、“非攻”、“息战”和互利

    四、人类互惠的天义根源

    后 记

    转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守望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7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新书|新中国伦理学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上新|郭店楚竹书哲学思想研究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