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10 11:11:39
来源丨首届“新教学、新评价、新技术”论坛
分享 | 周文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
导读:
为有效推动新课标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2月2日至4日,由上海现代新课程研究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翼鸥教育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新教学、新评价、新技术”论坛在上海举办,高校专家、一线专家、全国教育系统管理者、教研员、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等齐聚一堂,共同探索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
在主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周文叶以《新课程下的评价变革》为题进行分享。周文叶教授以“强化素养导向”“促进学生学习”“创新方式方法”和“伴随教学过程”四个关键词展开,介绍了老师应该如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评价工具来变革教学评价,提高评价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论坛更多内容可点击阅读→
第1篇丨崔允漷:新教学模型——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第2篇丨杨向东: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考试命题变革与命题设计(附案例)
第3篇丨陆志平:素养为纲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附多学科案例)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怎么做教学评价?我认为需要关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课程对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核心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强化素养导向、促进学生学习、创新方式方法和伴随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这四个关键词出发来说明如何做好新课程下的教育评价。
01
强化素养导向
无论是开展大单元教学、促进深度学习还是深化学科实践,最终都是为了让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相匹配,实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的转变。因为目标迭代决定了评价变革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强化评价的素养导向,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02
促进学生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除了强调素养导向,还强调以评促学,即利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在传统单一的评价维度下,很多学校信奉“提高一分 干掉千人”。这个标语背后,折射的是单向度的考试评价过分强调分数,却窄化了评价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考试对学生意味着成绩,意味着结果,意味着排名,还意味着考试之后的批评、责骂和挨打。它加深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甚至滋生了同伴间不良性的竞争。如果仅用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进行评价,太过局限了。
我认为,从评价和学习的功能上看,两者的关系应该存在三种情况:①对学习的评价;②促进学习的评价;③作为学习的评价。
但是目前来说,我们只发挥了评价对学习的功能的一部分,窄化了评价对学习的应用。因此,我们未来应该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促进学习行为改善”和“促进学生学习进阶”三个方面来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就要让课堂评价充当课程的“GPS”:
以我们手机里的GPS为例:每次我们开车都要使用GPS导航,用它帮助我们定位、规划路线,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路线,充分利用导航来避免驶入错误的方向。
相比之下,在课堂上很多孩子会处于一种紧张、恐慌和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因为他们没有“GPS”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所以,老师应该做的是,利用评价帮助学生回答他们在学习中需要被解答的问题,即“我要去哪里?”“我现在在哪里?”和“我如何缩短距离?“。其中,“我要去哪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和方向;“我现在在哪里?”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我如何缩短距离?”则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以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其次,在老师掌握了评价的GPS作用之后,应该进而利用评分规则引领并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规划自己学习的路径,并且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要充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中。这种参与,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评价的结果,更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分规则的制定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这个评价工具的内涵,他们应该怎么利用评价工具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评价中。
03
创新方式方法
崔允漷老师的《新课程关键词》一书中,提到了22个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关键词,其中教学评价的占比很高,包括: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学业述评、协商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新技术支持的评价。我认为这七个关键词有四个共同特点,即:素养导向、综合运用、基于证据和促进学习。
以表现性评价为例:
素养导向: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与传统的客观标准化评价相对的评价方式,它用于检测没有标准答案的目标达成情况,因此它是一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
基于证据:由于表现性评价特别注重学生建构答案、创造答案和形成方案的过程,因此它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建构的过程证据,以此来开展评价。
促进学习:表现性评价不仅是为了向学生提供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提供真实情境让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最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04
“伴随教学过程”这个关键词也非常重要,因为我所说的评价并不是在“教学之外”或“教学之后”的,而是要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两个研究教学评价的学者(Puckett和Black)绘制了左图,并认为:评价、教学和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认为这张图能够很形象地说明“教、学、评”三者的关系。老师并不能在教、学之外去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一定要把这三者统整起来,拧成一股绳。
接下来,我们看看右图:
首先,评价的设计是先于教与学的设计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教学评价嵌入到大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最后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次,我们要做到运用评价来引领教学活动。老师要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运用评价信息,牢牢把握素养目标,从而收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数据。
最后,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学情信息,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05
实践运用:学期课程纲要中的评价
ClassIn曾为上海宝山区的一所学校提供了智能化的评价平台:通过ClassIn LMS系统,每个学生可以使用平板开展学习,老师也可以实时地获得学生的学情数据,并且合理地处理和运用这些评价信息。在课后,不仅学生能够得到评价信息,进行学后反思,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与安排。我希望老师们都可以跳出某节课程本身,尝试利用新工具整体性地设计素养导向的课程评价。
最后,我希望向大家展示一个课程设计。这是广州市天河区的一位科学教研员配合其他老师设计的课程纲要。从课程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设计教学评价时,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学期的立场和角度上,整体地进行设计和安排:教学评价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组成。其中,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实验表现和单元作品呈现三个部分;而结果评价除了纸笔考试还有实验操作的考核。这就是我所提到的,从学期的角度对教学方案进行的整体规划。老师们要学会将评价部分设计的表现性任务嵌入到教学过程的实施中,真正地落实教学评的一体化。
结语:
要推动新课程下的评价变革,不仅要更新老师的评价观念,切实利用教学评价来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还要让老师们运用合适的评价工具,让“教学评”的一体化深入教与学的整体过程中。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意义
下一篇:全学科1-6年级寒假作业创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