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五分钟讲实验】系统学习皮肤疾病动物模型构建(二)

    阅读: 2024/1/10 15:31:51

    本期我们一起学习“特应性皮炎、硬皮症、压力性褥疮”模型的构建方法、模型评价的方法及造模注意事项。

    特应性皮炎

    1. 模型背景

    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AD)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微生物菌群失调及异常的免疫反应等。

    已建立的AD模型大致可分为3类:自发动物模型、转基因模型、致敏剂诱导模型。而致敏小鼠模型因其低成本和易于操作而受到青睐。

    2. 动物建模方法-致敏剂诱导模型(DNCB)

    采用DNCB 半抗原反复刺激的方法建立小鼠AD模型。

    实验第1天将0. 5% DNCB涂于小鼠左耳(20 μl)及腹部(100 μl)剃毛处皮肤进行初次致敏,第 5、7、9、11、13天改0. 25% DNCB 涂于小鼠左耳(20 μl)及背部(100 μl) 剃毛处皮肤进行激发,即隔日刺激 1 次,持续 10 d。

    适用动物:小鼠/大鼠/豚鼠

    建模过程:实验第1天将5% DNCB涂于小鼠腹部(50 μl)剃毛处皮肤进行初次致敏,连续致敏3天。之后2天不做任何处理,第 6天改1% DNCB 涂于小鼠背部(50 μl) 剃毛处皮肤进行激发,连续激发4天。空白对照组仅涂DNCB的溶剂,涂抹时间及涂抹剂量与模型组相同。

    模型验证:正常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厚度正常,各层次清晰,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模型组皮肤组织表皮浆痂形成,轻度增生,海绵水肿,并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真皮内淋巴细胞浸润明显。

    3. 模型造模要点

    注意事项:注意脱毛面积、涂抹药物的剂量、方式等因素尽量保持一致。

    风险评估:2,4-二硝基氯苯(DNCB)试剂浓度太高导致小鼠死亡。

    硬皮症

    1. 模型背景

    硬皮病,是一种以局灶性或弥漫性皮肤变硬和增厚为特征,也可影响血管和内脏(包括心、肺、肾和消化道等)的一种结缔组织病。发病机制为血管损伤、自身免疫异常和组织纤维化,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现有硬皮病动物模型主要有诱导型( 博来霉素诱导模型、活性氧簇性氧离子诱导模型、V型胶原重塑模型等) 和基因型( Fra-2转基因小鼠、TBRICA转基因小鼠、Cre-ER转基因小鼠、TβRII△k转基因小鼠、Caveolin-1转基因小鼠等)。

    2. 动物建模方法-博来霉素诱导

    早期常用博来霉素给小鼠气管内灌注或吸人建立肺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后发现皮下注射数周后可出现注射局部皮肤纤维化、肺纤维化及血清抗体阳性等硬皮病表现。

    适用动物:小鼠/大鼠/新西兰大白兔

    建模过程:以小鼠为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电动剃毛器剃除小鼠背部中央区相同部位面积约 2 cm × 2 cm 的被毛。在对照组小鼠背部脱毛区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 PBS) 0.1 mL,1 次/d; 在模型组小鼠背部脱毛区皮下注射博来霉素磷酸盐缓冲液( 500 μg /mL) 0.1 mL,1 次/d。两组小鼠均连续皮下注射4周。

    模型验证: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形态结构正常,皮肤附属器完整,真皮下可见毛囊,腺体分布且形态正常,周围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在真皮中的排列及分布均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肤表皮棘层、真皮层均明显增厚,胶原纤维分布紊乱且显著增多,毛囊减少,腺体、脂肪层、肌肉层萎缩,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真皮与皮下组织界限不清。

    3. 模型造模要点

    注意事项:注意实验过程中注射博来霉素的方式和剂量要保持一致。

    风险评估:避免不当操作致动物死亡。

    压力性褥疮

    1. 模型背景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进而引起组织溃烂坏死,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痛苦,并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甚则危及患者生命。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对压力性溃疡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论证,然而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所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在继续。目前主要的假设包括缺血、缺血-再灌注等机制。

    2. 动物建模方法-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通过在裸鼠臀部肌肉下埋置铁片,外部用磁铁加压的方法构建各期缺血再灌注压力性溃疡模型。此研究中以1.29T的压力持续加压2h,解除压力1 h为1个循环,分别在第1、4、6、8、10个循环观察受压组织的形态学和病理学变化。

    适用动物:小鼠/大鼠/巴马小型猪

    建模过程:以大鼠为例,造模前大鼠禁食 12 h,自由饮水,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后,大鼠双后肢脱毛处理。之后将大鼠仰卧受压于压力性溃疡加压装置上,给予 3个周期的 I /R( I =缺血2. 0 h,R=再灌注0. 5 h) ,合计 7. 5 h。通过3个周期、 历时 7. 5 h 对大鼠股薄肌的压迫,可以成功复制大鼠压力性溃疡模型。

    模型验证:病理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结缔组织疏松,无炎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及充血等,模型组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明显。

    3. 模型造模要点

    注意事项:注意多种因素(如温度、 相对湿度、pH值、细菌定植的微环境、营养、灌注等)在压力性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风险评估:避免不当操作致动物死亡。

    转自:“晶莱生物”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5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五分钟讲实验】系统学习皮肤疾病动物模型构建(一)

    下一篇:【五分钟讲实验】常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分离、纯化方法你掌握了吗?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