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博士生如何选择科研方向,有什么建议?

    阅读: 2024/1/15 8:30:49

    对博士群体来说,科研方向很多时候比个人努力更能决定“未来前途”。要踏上读博这条“不归路”,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不能凭空想象,如果对选题感到迷茫,有以下几种思路供参考。

    1. 兴趣

    Don Davis在他的文章Ph.D. Thesis Research: Where do I start? 中提到,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课题, 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在激发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同时,能对该方向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博士研究期间将会面对很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兴趣会支撑你走完漫长的科研之路。

    简单来说,兴趣才是你最好的“老师”,也是你读博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之一。

    2. 学术背景

    硕士理论积累+论文=博士研究基础知识

    在我们的本身就擅长的领域继续研究,可谓是信手拈来。

    3. 查阅文献

    寻找研究课题的前提是清楚自己想要研究的领域。

    文献检索是非常高效且有用的方法。在国内或国际相关领域领军人物的文献中学习其独特的思路、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看看别人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有怎样的研究成果?

    划重点:这里仅指近一到五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布时间过早的文献会不可避免的失去时效性和研究意义。避免选择一个已被解决的课题,或者过时的研究课题,尽管是这些早期研究带领这个课题走到了今天。

    我们需要明白,博士研究是为了让“1+1=2”,而不是一直维持在“1”。

    另外,阅读文献可以了解该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现存数据。

    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生而言,研究往往是:在归纳总结早期文献的同时,不断给出新的见解和分析。毕竟研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对于理工及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小伙伴们来说,文献只能作为参考和理论基础,毕竟,实践出真知。

    4. 抛砖引玉

    在不影响自己正常上课的情况下,多去参加学校举办的研讨会,会丰富自己的很多见解。

    因为这些演讲者往往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而演讲内容正是当下正需要被攻克的核心问题,即我们上文提到的: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有怎样的研究成果?

    他们演讲时的观点往往一针见血,一般会直接提出该领域目前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你寻找课题节省大量时间!

    5. 现实问题

    生活中亲身遇到待解决的问题,并确保其具有原创性,对研究领域有一定的贡献。同时,制定一个能在3-5年内完成的目标,搞清楚个人能力的边界。

    确保你的研究在可控范围内,研究问题会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耐心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

    关于这一点,一般来说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会比较好控制,理工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多多斟酌一下了。

    6. 就业问题

    科研从来不是普通人做的,我们最终目的依然还是为了就业,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也得考虑到之后的就业问题,为未来工作发展做好打算,需要权衡各方面条件+学科发展+就业前景。

    毕竟今日的热门课题在明日进入职场后可能已经失去热度。

    总的来说,选择博士方向及课题需要考虑到:研究潜力+原创性+背景+目标可实现度。

    博士研究漫漫长路,我们需要保持好奇,不断尝试,在实践中找到方向。那对于不同的同学,科研方向选择也会不同,来看看吧:

    科研兴趣明确型

    这类学生一般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本硕期间已经建立起对具体某一学术方面的强烈兴趣。比如,非常喜欢3D打印,喜欢造机器,提升设备性能;又比如特别热衷于计算机编程、算法之类的项目。

    另一种则是,对科研方向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自己大概喜欢某个领域,比如纳米制造,遥感测量,药物研发等等涵盖面比较广泛的方向。

    如果保送或者考博前对未来的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认知,在选择高校或导师时,可以在套词邮件中预先表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之前的相关经历,便于提前“讨价还价”。

    这样一来,博士入学之后的科研方向不会与预期存在太大偏差。当然,在与很多博士同学的交流中也有发现,导师竟然出尔反尔,入学之后安排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具体方向——要么直接来自导师刚接到的项目,要么导师的科研点子太多。

    假如博士课题与自己的兴趣一致,中间没有什么坎坷的话,三年的读博应该是非常滋润的。其中存在的隐患在于,一个具体方向下的小课题又有很多细分,可能在研究推进及成果产出上会令人“大跌眼镜”。

    有同学之前就遇到过一种情况,他博士选的是最喜欢的3D打印/增材制造,也是当年最火的方向,但是进入课题组之后导师安排了一个与激光光源有关的课题,这为他后续的SCI论文不足埋下了“地雷”。六年之后,他当年的同学该毕业的都毕业了,他却连1篇SCI都没有。据了解方向内情的,激光光源这个课题当时属于导师一拍脑门的想法,具体工作一言难尽。

    因此,告诫选中了“兴趣方向”的同学,谨慎乐观,对自己负责。

    认准热门,拒绝冷门型

    这类同学只想做本专业的最热门方向,却不挑具体方向,热门就行。最好与论文、工作、项目申请等有正相关。

    与学术圈“热门方向”相对的便是“冷门方向”。热门与冷门的划分,主要受制于两个“不可抗力”的因素:

    一个是学术圈的论文导向,能够产出更多更好论文和经费的方向往往是当之无愧的“热门”,这意味着从事该方向的学者能够得到令人艳羡的“帽子”以及更大的话语权;另一个便是就业导向,人工智能、微电子芯片等等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社会热捧的“热门”,固然有国家和社会亟需的因素存在,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像人工智能这种计算机行业的“极高薪”方向,能为本硕博毕业生带来超乎想象的汇报——国家需求与个人需求完美结合的典范!

    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生来说,“冷暖自知”。学术方向也遵循“优胜劣汰”,符合科技部政策导向以及学术生存法则的方向不说“热门”,也谈得上“不愁吃喝”。也就是,存在即是合理的。现有的所谓“冷门方向”,对导师来说,科研项目和经费不一定紧缺,但对博士而言,论文和成果一定是远远不能与那些热门方向相比的。

    但现实上,读博大军日益扩增,很多时候由不得你选择,甚至只要考上了,就觉得很幸运。有些头脑足够灵活、“鬼点子”很多的准博士,即使在冷门方向也能做出令人咋舌的超多成果,顺便帮助导师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型研究方向。

    这种博士,是上天对导师的恩赐,是导师眼里心里当之无愧的“掌上明珠”。

    随遇而安型

    更多的博士都是随遇而安型的,一切听从导师安排,导师给安排什么就做什么,能毕业就行。对科研能做成什么样子不太关心,比较佛系,读博也只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属于人生中不得不走的一步。

    可能很多人都瞧不上这类博士,但恕不知,方向明确型的博士和热门型的博士最后都活成了这种随遇而安型的。这是由科研的本质决定的——对未知的探索。即使是导师本人,在指定一个课题时,也不能全面地预估课题最终能做成什么样子。

    社会上对博士高看一眼,外行人觉得博士技术牛气,内行人比外行人看的更多的是读博的艰辛——掉多少头发,流多少泪才能攻克毕业路上的一堆堆的拦路石。

    读博,归根是要做苦行僧

    选择科研方向,是选择了道路的开始以及道路的大致走向,但要走到路的尽头,没有做苦行僧的心理准备是万万不能的。

    知乎上有个热帖“读博会不会改变性格”有特别特别多的在读博士生围观,上面是诸多因学术经历而被迫改变性格的一堆苦兮兮的博士前辈们,他们已经走过的路,可能是小年轻们即将要踏上的路。“以史为鉴”,读博,心理上要首先准备好。

    通过以上建议,希望你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自:新芝学术

    转自:“投必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25)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文章返修时还需要cover letter吗?

    下一篇:?一年2篇SCI论文经验分享:注意7个问题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