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16 11:15:12
学 校 简 介
贵州师范大学落于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是贵州省属重点大学,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入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集成电路研究院为贵州省内新建的第一个以集成电路学科布局为主的科研机构,着眼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技术,实现具有贵州省特色的微电子器件与智能集成电路的创新。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国内重要影响的开放式微电子研究基地和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成为贵州省与各类国际知名学界和工业界创新性科技合作的平台。
目前,研究院学术团队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多单位联合培养推动人才引育工作,组建了一支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和创新管理人才的顶尖人才团队。该团队致力于解决集成电路面临的材料、物理原理、器件设计、系统设计,和加工工艺等环节的关键问题;突破集成电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贵州等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集成电路领域技术创新示范点。
现因研究院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诚邀海内外高校优秀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加入集成电路研究院,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01.
博士后
应聘条件
1.近3年或即将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获得精密仪器、微电子、凝聚态物理、机械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微电子等方向博士学位的或应届博士毕业生。
2.申请人具有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经验;有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经历或大型企业研发经历者优先考虑。
3.年龄35周岁及以下。
待遇
1.薪酬福利:全职博士后50万元-70万元,享受单位社保及公积金,参加教职工健康体检;在职博士后40万元-60万元。
2.全职博士后可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受名额限制);
3.超出出站规定条件范围的科研成果,按学校科研奖励办法进行奖励;
4.享受集成电路研究院业绩科研奖励;
5.为全职博士后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参照我校教职工健康体检;
6.博士后出站后,优先纳入我校人才引进计划,可享受35-165万元的引进待遇(安家费2-5万、住房补贴25-100万、科研启动费8-60万) ;
7.学校为博士后提供校内公租房;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请我校常住户口,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如随该博士后流动的,可按规定申请办理暂住户口;
8.子女就学:贵师大附属幼儿园、中小学,属地幼儿园、中小学。
申请流程
1.个人申请:申请者与合作导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向学院提交代表性研究成果和科研计划,填写《贵州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进站审核表》;
2.进站考核:流动站对申请人进行思想政治考查,并组织专家对申请人进行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考核,考核通过后报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审核;
3.进站审批:校内审批后,由申请人个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申报(详见中国博士后网上办公系统《办事指南》)(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注册个人信息并按要求提交进站材料,学校系统审核后报全国博管会审批,通过后办理进站手续;
4.签订合同:签订博士后工作协议。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流程、需提供的材料清单等详见贵州师范大学人事处网站(https://rsc.gznu.edu.cn/)。
02.
博士研究所
招收条件
1.已获(含即将获得)物理类、电子信息类硕士学位;
2.有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设计与应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背景,以第一作者在相关领域内发表过SCI学术论文者优先考虑;
3.博士期间课题研究方向:
1)面向多物理场仿真的AI辅助TCAD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电热耦合,电磁耦合,流体仿真,空间效应);
2)后摩尔时代新型半导体纳米器件紧缩模型(compact model)研究。
3)面向能源材料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学习模型研究;
招生要求以及奖助政策详情请参考网站:
https://yjsc.gznu.edu.cn/index.htm
03.
合作导师信息
毕津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核学会辐射物理分会理事,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用户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面向空间应用的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技术、微纳传感器技术和工艺装备研究。主持重点研发计划、国防创新项目、预研项目、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和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90余篇;著作4部,申请和授权专利共计100余项,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刘雪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贵州省第六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人才,现为贵州省教育厅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负责人,荣获第 21 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及第二届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担任全国能源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稀有金属》青年编委,材料科学专家库委员。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相关理论以及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能源材料及功率器件领域的算法开发和应用研究,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贵州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一项。
刘明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低维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研究,涉及到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合成、物性调控、后摩尔时代新原理电子器件等。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aterials Today、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研究结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被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的点评和引用。曾参与国家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广东创新团队项目、深圳孔雀团队项目及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等5余项。
04.
联系方式
1.符合条件的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教育、工作经历及论文发表情况等)发送至电子邮箱:bijinshun@gznu.edu.cn,邮件主题标明“姓名+博士后/博士申请”。
2.安排优秀的应聘者面试,参加面试者需提供学历、学位证书(应届不需要)和其它可以证明本人能力与水平的相关资料。
转自:“蔻享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首次实现单分子间的量子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