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中小学教研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的六个科研常识师生成长

    阅读: 2024/1/16 17:51:03

    胡远明

    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胡远明.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的六个科研常识[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2, (01): 35-36.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和教学理性的热切呼唤,中小学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呼声越来越高,“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备受推崇。而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也希望成为一名“研究者”,但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那么,广大中小学教师如何了解、修炼科研所需品质呢?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首先应知应会六个科研常识。

    常识一: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科研起点

    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作为科研的起始点或出发点,是科研的基本常识。然而,部分教师在研究课题中对提出的问题闪烁其词、模棱两可。更有甚者,课题里根本就没有问题,研究的课题不聚焦、不具体,甚至是假课题、假研究。

    把难题当课题,是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科研的起点和原点,这是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的一个朴素科研常识。没有问题的课题是假课题,没有问题的研究是假研究。中小学教师不需要假课题,更要杜绝假研究。[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常识二:课题研究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工作是教师基于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究,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教师总是说自己没时间、没精力做科研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专业成长总是与问题相伴相生、形影不离的。没有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存在的。部分教师经常性地违背这个科研常识,习惯把课题研究工作当成一项额外的任务或者另外一件事情来做,费时费力不讨好。[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料]

    常识三:教育教学工作越忙越需要研究

    有教师辩解说,平时在学校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因此课题研究比较草率,效果也不明显。其实工作繁忙并不能成为课题研究草率的原因,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忙。如果说因为日常事务性的事情比较多,那么我们没法避免,但如果说因为日常工作中办事效率低,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

    比如: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乱哄哄的,本来一节课能够完成的教学任务,他需要花费两节课;有些教师20分钟的早读课完全放任自流,早读效果差……这些问题制约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不难看出,工作忙主要是由于工作效率低,工作效率低主要是由于问题多、困难多,因此教师总是忙忙碌碌,身心疲惫。

    那么,如何解决工作忙、效率低的问题呢?做研究工作。做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越忙越需要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的一个科研常识。做研究工作,其实就是主动、及时解决问题,清除工作中的“拦路虎”;就是理清工作思路,分清楚工作的主次和重难点。[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免费查询6万最新课题参考选题]

    常识四:中小学教师科研应立足实践性研究

    近年来,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的提高,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如选题具有随意性和选题“假大空”,研究过程“空空如也”,结项时“手忙脚乱”,结项报告“空洞无物”。很显然,部分中小学教师“为研究而研究”,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行为。

    其实,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要抓住最核心的一点,即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教师不要在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怎样进行问卷调查、如何进行研究综述等问题上纠缠不休,而应重视实践———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最核心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属于实证研究,也叫作验证研究。其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等,是开启研究过程后再考虑的事。很多教师因为考虑太多而迟迟不开展研究工作,人为地给自己设置了难关。

    常识五: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属于个性化研究

    中小学教师做科研的目的是解决自己(课题组成员)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主要属于个案研究,多是围绕着自己(课题组成员)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个性化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案研究是特定情境下的个性化研究,是有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过于“悲天悯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研究课题能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解决他人或者区域性的教育教学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顾虑,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科研工作总是力不从心、浅尝辄止,到头来当然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别提解决他人或区域性的教育教学问题。其实,如果中小学教师的个性化研究成果做得好,那么对他人或者区域性的教育教学同类问题解决同样具有普适性和借鉴价值,只不过是在不同教育教学情境下的研究而已。

    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属于个性化研究,这显然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的一个科研常识。中小学教师只有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才能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才能惠及更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欢迎老师们搜索并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和二十万一线教师一起学习做课题写论文]

    常识六:中小学教师与专家教授搞科研不能相提并论

    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他们的科研现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没有先进的科研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供使用;平时的事务性或教学工作繁重,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大多是实践性工作,面对的是学生、家长、教师甚至社区人员,实践场所大多是教室、办公室、操场或实验室;对科研方法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难以得到高层次科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引领。显然,让这样一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小学教师去搞专家教授们的科研,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

    那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在哪里呢?中小学广大教师的科研要基于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作业建设、户外基地活动、课程开发和社团活动等,进行实践性研究。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如果中小学教师抛开自己的优势,一味地像专家教授们那样搞科研,其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结果当然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什么科研成果。

    本文来源: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2,(01),35-36

    转自:“科研课题”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9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课题研究】课题结项:人工智能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松波)

    下一篇:【课题研究】杨长风: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