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17 11:39:17
一、广州医科大学概况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一流师资力量:学校师资队伍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领衔,汇聚了两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批优秀教师。
一流学科水平:学校临床医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0个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材料科学、化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24个国家级临床(中医)重点专科、94个省级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其中呼吸科排名全国第一、变态反应排名全国第三、小儿外科排名全国第四、胸外科排名全国第五、小儿内科排名全国第六、精神医学排名全国第六。
一流创新平台:学校设25个教学机构、27个研究机构、14所附属医院。拥有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基地、32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朱尔斯·霍夫曼教授深入合作,建立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和111引智基地;与广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研究机构都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一流社会服务: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形成了以“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为核心的广医精神文化,确立了“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研医疗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互动,并在抗击非典、亚运医疗服务、埃博拉疫情防控等重大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博士后招聘条件
(一)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应在在35岁以下(含35岁),获学位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二)如已通过学校学位委员会答辩,尚未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博士,可办理进站申请,但需在半年内向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提交博士学位证书,超过半年仍未能取得博士学位证书,须办理退站。
三、福利待遇
博士后薪酬主要由基础年薪(40-50万)、奖励年薪(20-35万)、学校科研绩效、附属医院科研绩效、合作导师补贴和项目资助经费组成,采取“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方式。
(一)基本年薪:基础年薪40万元起(税前,含五险一金),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II区以上期刊论文者年薪最高可达51万元;
(二)科研奖励:论文、课题等业绩奖励(20-35万)按广州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的相关规定发放;
(三)科研经费:科研启动经费20万元(含广州市科研启动经费),符合条件者,可竞争性申报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给予每人两年合计不少于60万元的资助);
(四)择优留校/院工作:出站考核业绩优秀者,可优先申请编制内招聘,获双一流高校正式教职,也可在聘期结束后或聘期内直接申报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岗位。出站博后如留广州市工作,市政府最高补贴安家费100万。
四、导师简介
薛宏亮,广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双聘PI、南山学者高层次引进人才、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获武汉大学学士和中山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通过整合高通量多组学检测技术、体内外基因编辑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策略,从人群、动物、细胞多角度多层面阐释复杂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新型生物标志物并寻找早期防治靶点。近5年来,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重点项目,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IF>20为3篇,IF>10为4篇),包括Circulation Research、Journal of Hepatology、Redox Biology、Hepatology International、JCEM、Journal of Nutrition等领域内著名学术期刊,为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干预靶点。
团队成员来自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目前研究方向:(一)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人群大队列研究及多组学研究),从环境、遗传、代谢等角度探究影响常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为慢性病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精准预防及精准防控提供高质量科学依据;(二)实验机制研究(动物、细胞实验),探讨多种危险或保护因素影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三)干预研究,在人群大队列研究和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人群随机对照干预试验和针对潜在干预靶点的动物实验。课题组支持入站博士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自由探索,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实施科研课题,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五、应聘方式
可入职广州医科大学校本部院士工作站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欢迎具有医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的博士研究生加入。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以及其它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相关资料发至 2022991056@gzhmu.edu.cn(薛老师),团队综合考虑后择优录用。
转自:“辑思科研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