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术资源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22FIST课程“艺术传播学”课程(免费,全国)

    阅读: 2022/7/14 11:45:17

    转自:学术会议资讯


    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开设的2022年FIST项目“艺术传播学”课程将于2022年7月18日至7月22日在线举办。课程面向复旦大学研究生、兄弟高校研究生和青年研究者开放,且不收任何费用。课程将从报名同学中择优录取。名额有限,快来报名吧!(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至复旦研院官网选课报名)
    另:校外同学可通过电脑端进入通用注册平台 注册“校外用户”进行登陆 找到课程名 并按要求填写个人信息 即可报名。链接

    项目介绍

    FIST(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简称FIST)是复旦大学集中式暑假授课国际教学项目。是复旦大学为了加强学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和实施研究生名牌课程推广示范计划,扩大研究生教学优质资源共享,面向社会而设立的研究生课程,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前沿性和国际性的高水准研究生课程。

    课程简介

    人类自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以来,艺术也进入一个全新的传播时代。传播学和艺术学理论的融合研究为艺术传播活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如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再次颠覆艺术传播的表达方式。新兴艺术形式的兴起正在逐渐打破艺术的边界和艺术作品的传播和体验形式。本课程着重教授艺术传播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探讨艺术的表述方式和特征;探索数字技术语境下艺术传播的新路径和新方法。通过当代艺术实践分析厘清艺术传播的发展动因与前景。本课程是跨传播学和艺术学的跨学科课程,适合新闻传播学科、艺术学科及各专业研究生选修。

    课程负责人

    汤筠冰

    教授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入选上海浦江人才、复旦大学卓学人才项目。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传播、广告理论。出版书籍6本。

    授课嘉宾

    王受之 教授

    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获得者。现代设计理论和历史专家,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Paul Springer 教授

    英国法尔茅斯大学

    英国法尔茅斯大学传播与音乐戏剧艺术学院教授、院长。欧洲商业传播教育研究所(Edcom)主席,艺术国际传播研究专家。

    沈语冰 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哲学系主任。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均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独立或合作翻译欧美艺术史经典凡20部。近著《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唐宏峰 研究员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导,艺术理论系主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图像-媒介理论与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出版三本著作,在大陆、台港与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三项。

    参考资料

    《艺术传播:理论、机制与方法》

    汤筠冰著,香港银河出版社,2017年。

    课程说明

    学分:2 学分

    上课时间:2022年7月18日至7月22日

    上课地点: 腾讯会议室

    课程费用: 本课程不收取任何费用

    课程管理: 课程实行签到管理,选课同学须服从课程安排,遵守课堂纪律。复旦学生在达到课堂要求以及课程作业审核通过的情况下,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授予的 2 学分。

    报名者请在7月13日之前在复旦大学官方系统中报名,择优录取,非本校研究生的选课学员名单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FIST课程专栏公布。请申请者关注注册信箱。

    课程助教

    中村直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邮箱:1062120355@qq.com

    手机号:13671721536

    注意:校外同学可以通过电脑端进入通用注册平台 注册“校外用户”进行登陆 找到课程名 并按要求填写个人信息 即可报名。链接

    转自:新传学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52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征稿函 | 施拉姆访华40周年纪念暨“施拉姆与中国传播学的相遇、碰撞和对话:回溯与前瞻”会议

    下一篇:彼得·伯格 |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