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锦鲤是如何诞生的?从基因角度分析 | BMC Biology

    阅读: 2024/1/26 16:22:49

    发表期刊: BMC Biology

    论文标题:不对称和平行的亚基因组选择共同塑造了鲤驯化过程

    (Asymmetric and parallel subgenome selection co-shape common carp domestication)

    通讯作者:Baocheng Guo

    第一作者:Min Wang

    DOI:10.1186/s12915-023-01806-9

    发表日期:2024年1月2日

    背景

    鲤(Cyprinus carpio)可能最能代表驯化的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动物。尽管亚基因组趋异(subgenome divergence)被认为是异源多倍体驯化的关键,并在鲤鱼中得到了全面的表征,但在全球鲤鱼的选育中,农艺性状的遗传结构与亚基因组趋异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

    结果

    我们利用全球 13 个具有代表性的鲤鱼品系的综合 SNP 数据集,检测了与鲤鱼驯化过程中鳞片减少、色彩鲜艳和高生长率相关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我们发现了驯化鲤鱼最理想的三个农艺性状相关的多个新候选基因,为未来鲤鱼选择性育种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我们发现,鲤鱼驯化中相同农艺性状(例如快速生长)的独立选育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遗传变异引起的,这展现了异源多倍体在驯化中的潜在优势。我们观察到,与鳞片减少、色彩鲜艳和/或高生长率相关的候选基因在免疫系统中反复富集,这表明鲤鱼的驯化往往伴随着抗病性的提高。

    结论

    在鲤鱼驯化过程中,非对称的亚基因组选择非常普遍,而在鲤鱼的选择性育种过程中,则会出现平行的亚基因组选择。这一观察结果并不是由于亚基因组之间的不对称基因保留/丢失造成的,而是由于ohnologs[基因组复制 (genome duplication) 或基因组同源多倍体化 (homopolyploidization)带来的同源基因]之间转座元件介导的表达趋异产生的基因多效性(pleiotropy)降低。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仅植物,动物的驯化也能从多倍体中获益。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英文原文

    Asymmetric and parallel subgenome selection co-shape common carp domestication

    转自:“BMC科研永不止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0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人类寿命与抗病力的回顾性研究 | BMC Medicine

    下一篇:身心健康状态轨迹与老年认知障碍 | BMC Medicine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