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优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1区Top期刊(IF=15.1)上发表研究成果

    阅读: 2024/1/27 15:58:11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金隆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Nodulation Signaling Pathway 1 and 2 modulate vanadium accumulation and tolerance of legum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结瘤信号通路1(NSP1)和NSP2调控豆科植物钒累积和耐受性的分子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刘鹏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金隆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钒(V)污染日益加剧并潜在威胁着威胁人类健康。NSP1和NSP2调控着豆科植物的共生结瘤的过程,NSP1和NSP2的突变在导致结瘤缺陷的同时还增加了蒺藜苜蓿对钒酸盐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受环境中的磷(P)、铁(Fe)、硫(S)浓度显著影响。钒酸盐被认为是磷酸盐的类似物,所以一般认为它与P共享转运途径,且P能够拮抗V的毒害。钒酸盐不仅与磷酸盐,可能与硫酸盐也能共用转运途径。Fe可能通过对磷酸盐转运的调控干扰钒酸盐的吸收和累积。

    本研究首次通过系列突变体和过表达植株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了P、S、Fe的吸收转运调控着植物的钒累积和耐受性。野生型蒺藜苜蓿R108能够积极调节P、S和Fe转运体基因的表达,限制V的吸收和积累,抵抗V的毒性。然而,R108对V的耐受性和根中基因的表达响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根瘤共生和/或土壤微生物的存在。R108能够维持钒酸盐胁迫下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并且积极调控根际细菌对V胁迫的协同响应。这些细菌能够与植物体内钒、磷、硫和铁水平显著关联,共同协助或调控植物应对钒酸盐胁迫的能力。当NSP1和NSP2突变后,根系不能与根瘤菌共生结瘤。随之出现的是,P、S、Fe转运体基因不能对钒酸盐胁迫做出极积的响应或正确的应答,根际细菌群落变得不稳定,其应对V的能力减弱。因此,nsp1与nsp2突变体的钒耐受能力显著低于野生型R108。因此,NSPs在调节豆科植物V的积累和耐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为V污染绿色可持续治理与保障人类健康提供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06389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转自:“植物研究进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9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首次揭示!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院士团队在梨果实糖分积累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利用microRNA编码的调控肽提高水稻对重金属镉的耐性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