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期末考前努力背熟

    阅读: 2024/1/29 11:06:07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 埋伏笔, 设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

    (1) 本身作用; (2) 结合语境。

    1、比喻、 拟人。

    2、排比: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格式: 引起读者对+ 对象+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等;

    5、对比: 强调了 … …突出了 ……

    6、反复: 强调了 … …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 对比、 借代、 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 再疏通句子, 就可以了 。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1, 动词, 形容词: 不行。 原意加改动后的意思, 如去掉, 不够生动准确

    2, 副词(如都, 大都, 非常只 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 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 表时间, 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 , 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概括归纳

    1. 记叙类文章: 格式: (时间+ 地点) + 人+ 事。

    2. 说明类文章: 格式: 说明(介绍) + 说明对象+ 说明内 容(特点)

    3. 议论类文章: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 + 论点

    (七) 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1. 表现手法: 用典、 烘托、 渲染、 铺陈、 比兴、 托物寄情、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委婉含蓄、 对比手法、 讽喻手法、 象征法、 双关法、 起兴、 联想、 正侧、 对照、 由实入虚、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化动为静、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2. 修辞方法: 夸张、 排比、 对偶、 比喻、 借代、 比拟、 设问、 反问、 反复对比。引 用 、 反语等。

    3. 常用 术语: 准确、 生动、 形象、 凝练、 精辟、 简洁、 明快、 清新、 新奇、 优美、 绚丽、 含蓄、 质朴、 自 然等。

    4.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品主旨+社会现实+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5. 鉴赏古代诗词步骤 :

    一把握诗词内容:

    1 细读标题和注释

    2 分析意象

    3 品味意境

    4 联系作者。

    二弄清技巧:

    1 把握形象特点

    2 辨析表达技巧

    3 说明表达作用 。

    三评价内容观点:

    1 概括主旨

    2 联系背景

    3 分清主次

    4 全面评价。

    6. 特别注意:

    一是紧扣要求, 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 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 力求用语准确、 简明、 规范。

    (八) 易混术语区分

    1. “方式、 手法” 的区分

    艺术手法, 又叫表达技巧, 包括:

    ① 表达方式 :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② 表现手法 : 同上

    ③ 修辞 : 同上

    (九)描写的角度

    1 常见的角度有: 形、 声、 色、 态、 味。

    2“形”、 “色” 是视觉角度; “声 ” 是听觉角 度; “态” 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现代文阅读

    选择题的解答

    1.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 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 从而改变句意。

    (1) 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

    添: 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 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 造成似是而非。

    调: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 从而改变句意。

    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 添字, 改字, 换序等方法扩大、 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 以特殊代普遍。

    另外, 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 记住: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 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 记住: 题干中有“根据”、 “证据”、 “原因 ” 等字样, 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 记住: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 而非正误选择;

    (4) 记住: 题干涉及几层意思, 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十)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 表达方式

    第二类: 表现手法:

    第三类: 结构方式: 前后照应、 铺垫, 过渡(承上启下) 、 设置悬念、 卒章显志, 欲扬先抑、 制造波澜,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 材料安排(主次、 详略等),

    第四类: 修辞手法

    第五类: 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 化物为人, 拉近距离, 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 交流情感。

    3、借代: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 揭示本质, 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 易于记忆, 使词句有音乐感; 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6、排比: 内容集中, 气势; 叙事透辟, 条分缕析; 语气强劲, 抒情强烈。

    7、反复: 突出思想, 强调情感; 承上启下, 层次清晰; 强调, 增强感染力。

    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 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 的内容。如《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是词牌名 , 咏梅是题目 。

    引号的作用 :

    1、表引用 (引用人物对话、 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 反语、 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语句作用 、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 然… … 但是… … ”, 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 ; 用了关联词“不但… … 而且… … ” 之类, 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 , 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先评写作特色、 语言特色, 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再评思想内涵, 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给你什么感受、 启迪、 教育……

    3、分析关键词,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 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

    1、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 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 感情);

    5、突出 、深化主题。

    提炼中心、 主题:

    常用词语, 如概括主要内容, 一般用 :

    本文记叙了… …, 描写了 ……, 介绍了 …… ,通过… …, 等等, 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一般用 : 表达… …、 抒发… … 、赞美… …、 歌颂……、 揭露……、 鞭挞…… 、 讽刺…… 、 说明… …、 揭示… … 、反映…… 等。

    常见的语病:

    (1) 成分残缺

    (2) 搭配不当

    (3) 语序不对

    (4) 前后不一致

    (5) 成分多余

    (6) 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

    (7) 句式杂糅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叙事有头尾, 条理清晰, 脉络清楚、 印象深刻。

    (2) 倒叙: 造成了 …… 的悬念, 使故事情节更曲折,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 补充交代了 ……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使中心更突出。

    (4) 穿插议论的作用 : 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画龙点睛。

    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 显得特别亲切、 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 空间限制, 能够比较自 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分类别、 下定义、 摹状貌、 作诠释、 打比方、 列数字、 列图表、 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

    ①、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从而使说明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 别类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 把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 将比作, 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 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 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 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使更准确更有说服

    ⑨、列 图 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 更有说服力。 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 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 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议论文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 提出…… 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 …的中心论点;

    (3)、发出 …… 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

    (4)、补充论证了 ……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 ,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关键词: 简明平实、 形象生动、 幽默风趣、 含蓄委婉、 富有文采, 逻辑严密,刮目相看。

    转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30)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这5类「万能作文开头」,承包你高中三年作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作文积累丨56个作文话题,56组优质分论点(递进式+对比式+并列式)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