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硕士生张亦晨一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高水平研究文章

    阅读: 2024/1/30 15:29:15

    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植被生长是全球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该问题,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以“检测变化—探索机制—预估未来”为研究主线,历经十余载,系统揭示了19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生长整体趋好的观测事实,深入探索了该现象背后的机制,并研编了首幅全球植被光合作用最适温的空间分布图,代表性成果发表于PNAS(2011, 108: 1240-1245)、Nature(2013, 501:88-92)、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 doi:10.1038/ncomms6018; 2021,doi:10.1038/s41467-021-21223-2)、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6, 6:791-795)、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2017, 1:1649-1654;2019,3:772-779)、 Nature Review Earth & Environment(2020, 1:14-27)等。

    在此基础上,朴世龙院士继续领衔揭示了未来北半球陆地植被生长盛期(夏季)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对升温响应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21世纪中高排放情景下(SSP2-4.5和SSP5-8.5),升温对植被GPP的促进作用均持续变弱。在北半球温带大部分地区,最迟至2070年,升温对植被GPP的作用由正转负,且拐点温度高于本世纪初植被光合最适宜温度。这表明,这些地区植被生长对未来升温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适应速度慢于升温,不足以扭转升温终将抑制植被GPP的长期趋势。值得指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和泛北极地区,升温将持续促进植被GPP,本世纪末之前未现拐点。这项成果为更准确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成果以“Future reversal of warming-enhanced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为题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2-01374-w)。《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在同期《新闻与评论》(News & Views)专栏中对该研究成果发表评述报道(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2-01370-0)。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张亦晨为第一作者(发表时为硕士一年级),朴世龙院士为通讯作者。

    转自:“生态遥感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8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孔繁花教授等《Nature》子刊发文揭示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下一篇:武大博士生王海平研究成果被深度学习领域顶级会议ICLR接收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