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EHJ | 浙江大学朱益民/周丹揭示衰弱状态的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

    阅读: 2024/1/31 17:01:24

    衰弱是一种以机体多项生理储备功能下降,抗应激能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老年综合征。先前的研究发现,衰弱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以往的研究仅关注基线衰弱状态,未考虑随访过程中衰弱状态的变化。

    2024年1月18日,浙江大学朱益民及周丹共同通讯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9)在线发表题为“Changes in frailty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三个前瞻性队列中衰弱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变化。

    该研究采用了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和健康与退休研究(HRS)三个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衰弱状态的不同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不同风险相关。衰弱状态的进展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衰弱状态的恢复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和临床试验,以探索逆转衰弱的最佳干预措施,并评估其在心血管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一种称为衰弱的常见老年综合症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健康负担。衰弱是由于多个生理系统的储备减少,对压力源的脆弱性增加的一种状态。有充分证据表明,衰弱会增加不良健康结果的风险,并且是多种年龄相关疾病(如跌倒、残疾和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最近,衰弱引起了心脏病专家的高度关注,因为心血管疾病(CV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阐明衰弱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将为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新的线索。

    在先前的研究中,衰弱和预衰弱状态已经发现会增加CVD发生的风险。然而,这些研究只关注基线衰弱状态,而没有考虑随访期间衰弱状态的变化。与基线衰弱状态的单一评估相比,研究衰弱状态的变化可以反映更全面的生物学关联,例如衰弱进展与CVD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过适当的干预,身体衰弱是可以逆转的。评估从衰弱中恢复的个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为在心血管实践中对衰弱进行干预的必要性提供关键证据。因此,迫切需要研究衰弱状态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

    衰弱状态的改变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图源自European Heart Journal )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CHARLS 7116例(女性:48.6%,平均年龄:57.4岁)、ELSA 5303例(女性:57.7%,平均年龄:63.7岁)和HRS 7266例(女性:64.9%,平均年龄:65.1岁)。CHARLS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0年,ELSA为10.7年,HRS为9.5年。与稳定健壮的参与者相比,进展到衰弱或预衰弱状态的健壮参与者发生CVD的风险增加(CHARLS, HR = 1.84, 95% CI: 1.54-2.21;Elsa, HR= 1.53, 95% CI: 1.25 ~ 1.86;HR= 1.59, 95% CI: 1.31-1.92)。

    相反,衰弱的参与者恢复到健壮或预衰弱状态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CHARLS, HR = 0.62, 95% CI: 0.47-0.81;Elsa, HR= 0.49, 95% CI: 0.34-0.69;HRS, HR = 0.70, 95% CI: 0.55-0.89)。在恢复到健壮状态的预衰弱参与者中也观察到这些降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CHARLS, HR = 0.66, 95% CI: 0.52-0.83;Elsa, HR= 0.65, 95% CI: 0.49-0.85;HRS, HR = 0.71, 95% CI: 0.56-0.91)。因此,衰弱状态的不同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不同风险相关。衰弱状态的进展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衰弱状态的恢复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邵逸夫医院朱益民教授和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周丹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贺迪和王钊平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d885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81)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宾夕法尼亚大学高雪课题组博士后招聘启事

    下一篇:CMI | 广东医科大学唐靖等团队合作揭示巨噬细胞在创伤或中风后肺损伤中通过炎症反应的关键作用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