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读研三年的工资 VS 本科就业三年的工资(权威数据)

    阅读: 2024/2/1 11:25:58

    以下文章来源于保研 ,作者保研

    “本研倒挂”、“学历贬值”、“人均硕博”是教育界近期的高频词,自#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话题引起热议后,大家似乎都对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隐隐感到不安。有不少人说——大环境变了,即使读研工资好像也就那样。

    那么,研究生的学历在找工作时的薪资能比得过已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吗?

    01

    工作三年vs 读研三年

    哪个更有“薪价比”?

    澎湃新闻以智联招聘平台上北京地区“本科/3~5 年经验”及“硕士/0~3 年经验”的招聘帖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选择读研的同学,毕业后会更有可能拿高薪。

    数据显示,选择继续读研深造的同学,现在能拿到的平均最低月薪为 13218 元,比当初选择直接工作的同学高出 441 元。

    然而,并不是所有岗位都更亲睐研究生学历,如下表所列的媒体创意、市场营销、金融投资、产品运营、教育培训等岗位,研究生毕业后所能拿到的薪资就很难赶超已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

    如果只是为了提升学历以便更好找高薪工作,那么读研并不一定是更具有“薪价比”的选择。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继续读研呢?读研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岛主采访了几位研究生在读和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希望他们关于读研意义的思考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01

    “读研三年,你得到了什么?”

    @茜茜学姐(西北大学硕士):从“我不行”到“我学一下”

    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勇敢的人,甚至胆小而怯懦,遇事先说“我不行”。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逼迫着我为了那一纸毕业证不断地去解决问题,去思考毕业方案,去采集全国的实验土壤,去完成一个又一个指标的测定,去面对自己并不擅长也不怎么感兴趣的数据处理。

    处于那个环境中的我并未觉得自己干了什么,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项又一项既定的任务。可是,如今当我走出那个时间框架里,发现自己在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工作内容和新的挑战时,很少会再有“我不行”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我试试,我学习一下”。我并不知道是在哪一刻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可是,这种转变的意义并不亚于获得学历和学位。

    @志宇学长(厦门大学硕士):我收获了一个“塑料袋”

    都说人在年少时总是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认知,单纯觉得只要我努力一切都可以实现。但当我从本科时随随便便就名列前茅,到读研时拼尽全力还是中等偏后,我无法接受这种落差感。我复刻本科时的样子,整天泡在图书馆,却发现自己什么文献也看不下去,满脑子都是自己好垃圾。

    后来我看到了李雪琴的一段描述,她说:

    “人生就是一个攒塑料袋的过程,命运给什么她就接受什么,虽然看似无用,但在需要的时候一定会派上用场。”

    这段话使我瞬间通透,也许人生并不需要处处争第一,我开始学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想,读研给我留下的“塑料袋”,就是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在面对不论什么样的处境里都保持自己的清醒和理智,学会从容和自洽。

    @Jade学姐(上海大学硕士):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获益终身的技能

    尽管在科研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对比两年前的自己,我已经掌握了很多新的技能。随着阅读文献量和实践的增多,我由当初只会埋头做实验,到慢慢学会触类旁通。

    ? 同样的数据和研究对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

    ? 单一对象,可以类比更多的研究范围;

    ? 由点到面,做事做研究寻找源头与走向;

    ? 还有PPT和各种汇报,也增强了我的信息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技能,使我在面对令人头大的数据时能够整理出不同维度的报表,使我在浏览工作方案时能快速找到核心内容,使我站在工作组会的展示台上时显得游刃有余。即使后来没有选择继续深造去做科研,这些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的技能也让我终身受用。

    @跳跳学姐(湖北大学硕士):这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三年

    说说我在读期间的生活吧:

    ? 没有多多感受校园生活;

    ? 没课睡到10点才醒简直不要太爽;

    ? 期末考试基本都是小论文,可以早早放假去旅行;

    ? 食堂、宿舍的生活成本很低,奖学金+兼职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 每周city walk一下还可以深度体验所在的城市。

    在“经济独立”之后、入职之前,这是一段真正能够由我自己支配的时光。我去了自己一直梦想去的地方——北京、厦门、西藏、新疆,在涠洲岛的民宿做了三个月的义工,还在成都动物园做过熊猫饲养志愿者。

    与此同时,我本科毕业去当老师的同学每天6点就要起床,日'?常吐槽学生、家长、校领导,感觉整天围着工作转,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朝气。

    也许我之后也避免不了要选择一个朝九晚五一眼就望到头的工作,但至少我曾用心体验过生命的美好,我拥有过最快乐的三年时光。

    @Alien学姐(中南大学硕士):被周围的善意用力拥抱着

    相较于在学术上的收获,读研三年给我带来的是无法用价值简单去衡量的人际关系。我一直记得,在我分手状态不好并且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失败的那段时间,我自嘲自己是个loser,也由于一直不在状态在实验中出了一些小问题。

    是师兄师姐发现了我的异常,他们并没有以长者的身份责怪批评我,还让我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叫我出去吃饭、唱K,整个通宵轮流和我谈心。

    导师知道之后也很关切地问我的近况,还宽慰我说“你已经做的很棒了”,当时听完这句话之后,那些因为压抑和痛苦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后来,他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给我介绍对象,带我做新的项目,我也在和他们的相处中走出了当初的阴霾......

    不同于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复杂的职场关系,也不同于本科时那种亦远亦疏的人际关系,也不像网络上那些网友所说的存在各种“剥削压榨”的师生同门,他们更像是一群没有利益关系而真诚待人的朋友,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被关心着,被偏爱着,被周围的善意用力拥抱着。

    @周舟学长(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原来我的人生可以是旷野

    我的家庭条件不算优越,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从来没想到自己可以到国外上学。读研后发现学校有交换项目,后来成功申请到公费去欧洲留学。这一年的经历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简历上增添了海外留学的光环,我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毕业后得尽快找工作,然后抓紧时间恋爱、结婚,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当我到了这边,我发现身边的大多数同龄人根本就没有同样的紧凑感,他们做什么都不紧不慢的,似乎30岁之前都还是个孩子。你可以不断地试错,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拼命工作两年,然后离职去环游世界,还可以申请自己从未涉足的博士专业,研究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这世上没有“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情”的限制,我们的人生可以是一片旷野。

    @桃子学姐:重开大学生活

    大学四年,三年疫情。

    ? 没有多多感受校园生活;

    ? 没有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最想去的学生会部门;

    ? 没有好好去享受旅行带给我的体验;

    ? 没有好好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

    ? 没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身材管理……

    大学期间我有太多太多遗憾,而读研,给了我一次重开的机会。

    这一次,我选择进入研会,竞选自己喜欢的岗位;加入羽毛球社和飞盘社,积极运动;每个礼拜至少有一天完整的时间呆在图书馆,利用学校的资源借书看;努力学习英语,主动和外教沟通交流;不再做无意义的社交,把时间交给自己;有自己的小目标和小事业,明白了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本科时迷茫懵懂,不知该如何过好这四年。读研则给我了弥补遗憾的机会,让我在目标清晰的情况下重新享受校园生活。

    @阿雅学姐(浙江师范大学):再来一万次我也要读研

    我是工作后选择辞职读研的,为了换一个职业圈子,我选择了跨考,得知自己考上的那一刻真的爆哭。说实话,当初辞职考研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但回过头来看,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正确的决定。

    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工作后再回来读研感觉非常开心。

    回到校园后,身边多了好多同龄人,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不再是在公司只能听同事聊孩子,聊家长里短。回到校园后,我的身边有了操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瑜伽室、舞蹈室等等运动场地,我再也不用像上班时,想锻炼都得跑到好远的地方。

    虽然读研压力也不小,但是比起工作上层层叠加的疲惫(没有尽头的人际沟通、永远不会消停的群信息),通过学习将知识输入自己的脑袋,看到自己的进步,每天都过得充实,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总之,好满足!是重启生活的痛快感。

    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个人是觉得三年的工作经验换不来一次读研的人生体验。

    写在最后

    在一个讲求功利和效率的时代,用三年时间去读书、思考、试错,或许显得有些奢侈,但正因如此,它也显得更为珍贵。

    或许,读研的意义远不止于毕业后获得高薪的工作。读研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多了一个学历,研究生阶段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对实践体系的锻炼以及对各种事物的见闻,都对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些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会构成一个全新的你。

    转自:“大学生科研竞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36)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高校动态 | 多位硕士研究生,一作发Science!

    下一篇:关于读文献,这里有些不错的建议和经验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