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2/18 16:50:33
01
【题名】科技期刊编辑增强“四力”路径(批注:?)探究(批注:探索研究、探寻追究?)
【摘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科技期刊是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批注:此观点值得商榷!如此表述的依据何在?),科技期刊编辑作为期刊内容的策划、把关和传播的主体,其思想性、专业性和主动性(批注:这三者并列?)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出版质量。科技期刊编辑部门需要建立一支有思想政治觉悟、有相关专业知识、有编辑工作实践经验、有新时代出版技术的编辑队伍(批注:?)。从多个方面增强“四力”,提高综合素养,是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使命与担当。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四力”;编辑素养
【框架结构】
0 引言
1 增强脚力,加强联系扩大了解
2 增强眼力,找出工作中的问题关键
2.1分辨来稿优劣的能力
2.2编校过程中挑错的能力
2.3发掘(批注:?)优秀作者、审稿人和编委的能力
3增强脑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
3.1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3.2过硬的出版业务能力
3.3高水平的策划组稿能力
3.4专博结合的综合素养
4增强笔力,是综合素养的落脚点
4.1改稿的能力
4.2学术研究的能力
4.3写作的能力
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13条
论文字数:约5800字
【评审意见】
1.选题有积极意义,但题名缺乏推敲,研究主题不够明确。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3部门2021年5月18日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入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因此,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通过教育和实践增强“四力”,选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探究科技期刊编辑增强“四力”的路径上,表述似不准确,选题角度也值得商榷。按照词典的解释,“路径”意为道路(指如何到达目的地说)、门路,“探究”意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而从章节标题看,本文并不是在探究科技期刊编辑增强“四力”的“路径”,论文存在题文不符的问题。作者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论文主题到底是什么,以及确定什么研究重点更能体现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启发意义。
2. 论述缺乏聚焦度,内容比较宽泛,观点不够鲜明。由于研究主题不明确,论述内容文不对题,且论文内容比较发散,聚焦度不够,文中解释基本概念和描述事实的内容多,论述逻辑不够严密、论据不够充分,总的来看,论述的层次和条理不够分明,观点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3.结合科技期刊实际不够,研究特色不明显。正如论文摘要所言,增强“四力”是习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无论是3部门印发的文件,还是本文的参考文献,都是从学术期刊角度提出问题,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科技期刊编辑。学术期刊与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与科技期刊编辑,其内涵和外延并不相同。既然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科技期刊编辑,就应该体现科技期刊的办刊特点及科技期刊编辑在增强“四力”方面的实践特色,但从论文内容看,作者对此缺乏考虑,探讨的大多不是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增强“四力”的问题。
4.一些表述缺乏推敲,一些观点值得商榷。例如:论文摘要中说“科技期刊是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编辑作为期刊内容的策划、把关和传播的主体,其思想性、专业性和主动性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出版质量”,这些表达都欠准确。引言最后一句说:“从多个方面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政治觉悟,提升综合素养,是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使命与担当。”此表述同样值得商榷!增强“四力”是为了更好地担当使命,说增强“四力”是使命担当不准确。
5.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规范。
6.审稿结论:不宜采用。建议退稿。
【批注稿】略
【最终结果】投稿期刊已退稿。
02
【题名】编研结合背景下支持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策略研究
【摘要】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交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进行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批注:?)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批注:什么新时期?)下学术期刊发展事业对学术期刊编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编研结合背景下,探索教育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模式,是提高办刊人员能力水平、创新我国学术期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阐述了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阻碍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的的(批注:?)因素,最后提出促进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的策略,以期壮大我国学术期刊编辑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质量与影响力。
【关键词】编研结合;教育科研人员;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策略
【框架结构】
引言
1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 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1.2 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是提高编辑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前提
1.3 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是提高双方工作能力的重要抓手
2阻碍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的主要因素
2.1 思想认知不足
2.2 体制机制缺位
2.3保障政策不足
3支持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策略
3.1重塑良好的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定位
3.2完善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体制机制
3.3构建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共生机制
3.4优化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保障机制
3.5健全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考核评价机制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16条
(批注:期刊、论文集和会议录中析出的文章,作为阅读型文献引用时只标注文章的起始页,作为引文文献引用时须标注引用信息所在页。对不设卷的期刊,其“年卷期”的著录格式为“年(期)”;原文献副题名前的“――”应改为“:”。)
论文字数:约9000字
【评审意见】
1.选题有积极意义,但题名缺乏推敲。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探索编研结合模式,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支持教育科研单位教学科研人员与办刊人员双向流动。”本文的选题符合政策导向,但题名中将“编研结合”解读为“双向流动”的“背景”并不准确。论文摘要和前言中多次提及的“新时期”,具体含义也不明确。
2.文章内容空泛,论述缺乏聚焦度。在国家政策导向已经明确“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探索编研结合模式”的情况下,论文第1章再去讨论“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意义不大。论文也未针对任何一类学术期刊来讨论如何在办刊单位层面实现具体的“双向流动”,而是泛泛地讨论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的双向流动,论述缺乏聚焦度。论文的论述未涉及科技期刊,也超出了投稿期刊的定位和征稿范围。
3.观点缺乏新意,缺乏说服力。第2章分析“阻碍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的主要因素”,论述缺乏专业水准和说服力,特别是国家已明确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探索编研结合模式,文章却提出“保障政策不足”的观点,值得商榷。第3章讨论“支持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术期刊编辑双向流动策略”,策略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提出可供办刊单位参考借鉴的政策措施。
4.审稿结论:不宜采用。建议修改后改投他刊。
【批注稿】略
【最终结果】投稿期刊已退稿。
03
【题名】中文科技期刊的多维价值思考
【摘要】中文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批注:?),但是,目前业界对于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还不够深入(批注:句子不通,表意含混),特别是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我们更有必要深入发掘(批注:推敲用词,斟酌表述)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本文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力求展示中文科技期刊在支撑国家战略(批注:?)、推动出版产业发展(批注:?)、培育学术新人、推动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批注: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和作用在于推动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和提升中文的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多个维度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中文科技期刊;价值;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框架结构】
引言
1.国家战略维度(批注:全文请使用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规范章节编号。)
1.1价值体现
1.2典型示例(批注:实例?)
1.3未来前景
2.出版产业维度
2.1价值体现
2.2典型示例(批注:实例?)
2.3未来前景
3.人才培养维度
3.1价值体现
3.2典型示例(批注:实例?)
3.3未来前景
4.英文科技期刊维度
4.1价值体现
4.2典型示例(批注:实例?)
4.3未来前景
5.学术语言维度
5.1价值体现
5.2典型示例(批注:实例?)
5.3未来前景
6.结语
参考文献:15条
论文字数:约8700字
【评审意见】
1.立意缺乏推敲,选题角度存疑。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英文科技期刊的价值。中文科技期刊和英文科技期刊都是发布科技成果的载体,二者只是文种不同(为了方便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阅读),而非其价值不同。将英文科技期刊作为隐含的参照物,去论述中文科技期刊的“多维价值”,选题的科学性存疑。
2.论述略显牵强,逻辑不够严密。从一级标题看,本文论述的“多维”包括“国家战略维度”“出版产业维度”“人才培养维度”“英文科技期刊维度”“学术语言维度”共5个“维度”,无论这5个“维度”的划分逻辑,还是在这5个“维度”下探讨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都令人感到牵强和费解。从全文内容看,文章论述的说理性和说服力存在明显欠缺。
3.表述似是而非,观点值得商榷。举例如下:
(1)1.1节中说:“从办刊宗旨而言,英文期刊更倾向于解决国际学术界共同面对的基础理论问题,中文期刊则更倾向于解决我们国家自己的问题。”“中文期刊对于支撑和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强于英文期刊的。”“中文期刊对我国国家战略的支撑效应要高于英文期刊。”这些观点,或与事实不符,或表述不准确。
(2)4.1节中说:“在我国建设英文期刊的过程中,直接由具有经验的中文科技期刊编辑负责,是一个较为高效的发展模式。”“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经验可以助力我国英文期刊的稳定发展。”“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虽是面向国际,但也不能忽视国内受众,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内新媒体应用、组稿约稿、联系学术界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同样也可以让我国的英文期刊受益无穷。所以,中文科技期刊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样的观点,同样缺乏说服力,令人难以认同。
4.语言文字粗糙,表达很不规范。举例如下:
(1)摘要存在多处表达错误。“中文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述不准确,中文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主体。“目前业界对于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还不够深入”句子不通。“我们更有必要深入发掘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发掘”一词使用不当,作者的研究初衷也值得商榷。“本文通过一系列真实案例,力求展示中文科技期刊在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出版产业发展、培育学术新人、推动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和提升中文的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多个维度的价值和作用。”此句中说中文科技期刊“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出版产业发展”甚至“推动英文科技期刊发展”,令人难以理解和认同。
(2)第6章结语第1句:“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指出……”表述错误!总书记是“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而不是“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
(3)第6章结语第2句:“中文科技期刊也要不忘初心,秉承办刊宗旨,坚持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逻辑。”表述错误!是中文科技期刊不忘初心,还是其办刊者不忘初心?
(4)文中将“中文科技期刊”写成“中国科技期刊”、将“中宣部”写成“宣传部”等低级错误,也实在不应该。
(5)作为在《编辑学报》发表过论文的作者,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和《编辑学报》规范,本审稿人多次提醒也不见重视和改观,令人感到遗憾。经审稿人粗略统计,本文的15篇参考文献,至少存在12处著录不规范及编校差错问题(详见批注稿)。
5.审稿结论:不宜采用,建议退稿。
【批注稿】略
【最终结果】投稿期刊已退稿。
—— THE END ——
文章转载于品味纯美人生(ID:pwcmrs)
转自“小匠学术”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