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3/13 9:38:50
科技论文(An extensively shared antibiotic resistome among four seasons suggests management prioritization in a subtropical riverine ecosystem)投稿期刊为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共计历时38天:
2019.03.04 Submitted & Under review;
2019.03.27 Minor revisions;
2019.04.02 Resubmitted;
2019.04.03 Accept;
2019.04.04 Proof;
2019.04.10 Finished.
这是我撰写的第二篇英文论文,尽管投稿过程看起来比较顺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以下是针对自己在论文返修和Proof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的几点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
1. 多读多想多问。收到审稿人的意见后,通读几遍,反复推敲,理解其真正的意图,可将意见归类:哪些是可以理解并且自己可以作答的,哪些是可以理解但是不知道如何恰当回复的,以及哪些是自己无法完全理解审稿人意思的。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和老师与同学交流,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 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审稿人的意见来回复,例如审稿人提出“两个水库可以为多少人提供饮用水”的问题,我因为没有找到确切的人口数据,所以用了文献中“为厦门提供了20% 原水”的语句来回复,这样回答就显得有些答非所问,最后改为“> 100,000 people”,既简洁又有针对性。
同时在回复审稿人意见时,不仅需要在文中做出相应的修改,还需要在Response letter中针对问题逐条写清楚增减的部分,以便编辑和审稿人对自己所做的修改可以一目了然,通过阅读Response letter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论文修订情况,不用再到论文中找。
3. 写清楚数据获得的方法。审稿人在意见中提出定量流域的土地利用情况,我在不清楚土地利用计算方法的情况下,将整个流域森林用地和建筑用地的占比当做某个站位周围土地利用的占比。所以,在使用数据之前应该要先搞清楚我们要用的这批数据是如何计算得到的,不能自己想当然。
4. 夯实基础,理清概念。在使用某些专业名词之前应该要先寻找一些权威的文献,充分了解该名词的具体含义,再进行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例如,“距离衰减 (Distance decay)”一词其含义是表征群落相似性随距离增大而减小这一趋势,而我在文中使用的是群落不相似性的数据,出现了随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容易引起误解、造成错误。另外,还有“转座酶 (transposase)”这是一种酶,属于氨基酸序列,但是在文章中我直接使用这个词来表示基因的名字,混淆了基因和酶这两个概念,给读者造成了困扰。
5. 注重细节。在Proof时,多次发现文中存在单、复数不一致(例如,“the propagation of ARGs within these environments pose a serious threat”中主语是“propagation”,所以动词“pose”应该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poses”;“in this seasons”中“this”是单数形式,所以“season”也应该是单数,而不是“seasons”);还有形容词、副词混淆(例如,“significant high percentage”,其中应该“significantly”用来修饰“high”,所以应该使用其副词形式);动词与介词搭配错误(例如,“effect”应该与“on”搭配,文中却是用了“with”错误),以及拼写错误(例如,“modelling”错写为“modeling”;“exhibit”错写为“exhibt”)等问题(例如,“important”元音之前的冠词,应该用“an”,而不是“a”)。要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平时写作的时候就需要仔细、认真,养成好习惯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
数据分析、图表绘制过程更需要细心,这是文章的基础,一旦出现错误,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图表的美化也需要从细节着手,包括文字大小是否合适,图形是否对齐,留白是否合理;如果多个图形为了比较而组合到一张图中的话,为了更加直观比较则需要优先将横、纵坐标轴调节一致,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在一起(原文图3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出图以后,只是简单拼凑,没有考虑到坐标轴的问题,影响了结果的表达,同时也不够美观)。
此外,我作图的时候习惯在画布与图形之间不留白,这就可能造成在裁剪画布同时将图形或者文字裁掉,导致最终出的图不完整,所以在美化图形时应该注意。总之,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无论在哪个阶段对细节都不可懈怠,当然前期的实验与数据处理阶段尤为重要。
6. 合理安排时间。无论是论文准备、撰写还是返修,都应该有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除非有不可抗因素;再者盲目地去做,走一步算一步,这样动力不足,效率低下,在Proof时,因为计划不足,浪费了大量时间,本来属于论文投递过程中比较简单的一步,耗费的时间比返修过程还多,主要是前期工作没有做到位,工作方式有问题。
7. 举一反三。对于老师或者其他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仅仅是指哪儿打哪儿,需要通篇进行逐字逐句检查,所有类似的问题一并进行修改。例如,文中“decay”一词,杨老师指出了图中的问题,在Proof时,我只在这一处进行修改,而没有对全文进行检查,忽略了其他地方的同样错误,这是今后要避免的问题。
8. 反复核查。从实验数据到论文撰写,再到最后的接收、校对,每一步都需要多次多人进行核查,把错误降到最低。在Proof时,就出现了以为已经修改、保存好的内容,结果最后检查时发现并没有保存成功的问题,可能是系统原因。不过,在杨老师要求的反复检查中,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9. 及时总结。在一篇文章完成以后,要及时总结曾经出现的问题,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提升能力。
转自水生态健康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论文返修与校对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