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3/22 11:41:16
了解一些科技论文发表过程的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待审稿意见。掌握编辑和审稿人员对稿件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投稿命中率。
审稿是论文发表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由科技论文的特点决定的。审稿即接受同行评价,主要评价论文在创新性和科学性方面是否具有发表价值。不同期刊的审稿制度不同,但一般包括编辑初审、专家评审和终审。
编辑初审是指编辑人员对分管专业或学科的论文稿件进行初步审查和评价,以决定是退稿、退修、或者送专家评审。作者应提醒自己注意的是:多数编辑不会将不经仔细准备的稿件送交审稿人。稿件初审的要点和过程如下:
(1) 审定稿件是否属于本刊报道范围。
(2) 审定稿件本身形式是否合乎本刊出版形式,是否完整,如缺页、少图等。
(3) 浏览全文,初步断定稿件是否属于科技论文的范畴。
(4) 对比分析,初步确定稿件是否有一定的创新性。
(5) 阅读摘要、引言和结论,大致了解文稿是否有发表价值。
(6) 推敲正文部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初步辨别所述成果是否真实可靠。
(7) 通读全文,找出表达上较大的毛病或指出论文主要组成部分有否遗漏。
在初审阶段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未审退回:这个情况发生在编辑认为论文不符合期刊范畴或投稿要求,于是在未送交外审的情形下退回稿件。有另一种可能是论文里的语言错误太多,索性期刊编辑在退回的时候会说明原因,作者有机会在重投或改投前改善语言。
建议改投其他期刊:当期刊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原投稿期刊时,有可能建议改投别家期刊,如果是同一个出版商旗下的期刊,待作者同意后,投稿移转会在期刊内部进行,作者不需要另外操作,但如果是建议不同出版社的期刊,那么就完全是看作者本身愿不愿意改投其他期刊。
送交同行评审:在初步审查中编辑会确认论文是否符合期刊范畴、遵守期刊投稿各项要求,一旦检查没有问题,编辑便会送交同行评审,一般都会邀请2到3位审稿人进行审稿。
专家评审(送审)是经编辑初审后初步认为可能有发表价值的稿件送同行专家审稿的过程。专家评审人(又称审稿人)大都是本领域科研前沿的专家、知名学者,一般来说期刊的影响越大,所选审稿人的学术水平越高。论文在经过同行评审后,同行评审员会提出决策建议还有相关意见,编辑会根据这些意见做出最后决定,如同先前已经提过的,虽然同行评审意见很重要,但对期刊编辑来说仍然是参考作用,即使审稿人提出负面意见,如果编辑认为论文可信,还是可以接受论文,又或者,审稿人提出正面反馈,编辑也可能认为论文不值得发表而拒绝。
同行评审的论文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直接接受:不需进行任何修改,接受发表原始论文,但很少有论文可以收到这个决定。
小修后接受:这个决定也称作有条件接受,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经历审稿,一般期刊编辑会自己检查后做出裁决,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保证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
大修后接受: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但,当然,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拒稿。
修改后重投:有时候编辑拒稿,但是愿意在作者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接受重新投稿,这时候重投算是新的投稿,如果作者接受的话,必须先根据评审和编辑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在再投稿的时候附上含有前次投稿稿件编号以及修改说明的信函,编辑在检查修改后的论文还有相关信息之后,决定是否要将论文送交同行评审。
拒稿:直接拒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就算论文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期刊编辑也不会考虑发表论文。
转自科睿众信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下一篇:SCI综述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