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饶毅“炮轰”尹烨事件的思考:非专业领域,普通人就应该闭嘴?

    阅读: 2022/7/26 11:51:33

    导言:近日饶毅炮轰华大尹烨传播伪科学,孰是孰非暂无定论。这次事件引发了诸多思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许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面对非专业领域,我们到底该保持一种什么态度?

    一种比较有欺骗性的抬杠表现是不分语境、不分话题要求对方给出某种最确切的说明,比如在与人闲谈时要求对方就他的某一主张给出最专业的证据,最好是数据,而不能只是引用权威、常识。

    但和闲谈对象一样,质疑者本人也是外行人,根本没能力阅读专业分析、判断其可靠性。他当然不是真的关心特定主张是否可靠,而只是想让对方下不来台,顺便表现下自己多聪明。

    有网友就此举了一个好例子:

    想起之前在一个群,有人转发了一篇丁香医生关于片式面膜敷多了不好的文章,另一姑娘看见了就凿凿地发言反对,并严厉要求出示“证据”“数据”blahblah......有人就说了,你信商家宣传的时候怎么就不让他们出示实验数据?医生达成共识的东西分享出来,就受不了了?

    也许会有人说,在无法进行专业分析的领域我们就该闭口不谈。这种观点很天真。

    我们生活在世界中,必然要对自己碰到的事物有所判断,这一方面是实践上的需要:没有判断我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另一方面源于纯粹的好奇心:碰到新鲜、不懂的事物,我们总想有个说法,从而把陌生事物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不然心里总会痒痒的。

    很多时候只要有个差不多过得去的说法就行了。比如宇宙是怎么起源的,这种问题普通人当然无法面面俱到深入了解,而只能借助比喻、图像化说明得到一种大致的理解。

    我一直认为科普作品的主要意义不是把读者往科学研究上引,它的意义在相反的方向:把科学研究的结论用日常语言讲出来,方便普通读者将其纳入自己的常识信念之中,从而更新自己的世界观,使其跟上当代科学的进展。

    对于非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专门话题,正确的对待方式是点到为止,不进行无效的深究。毕竟我们没能力也没精力在一切话题上都达到专业水准。

    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相关判断不太靠谱,只能凑合用用;知道在相关问题上应该听谁的意见;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随便谈谈即可,不必较真,什么时候有必要认真征求权威意见,确保在重要问题上得到可靠引导。

    转自:学术星球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15)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导师的“痛苦”:现在的研究生只知道包装简历,已经不正经读书了

    下一篇:尼罗河畔,早熟的古埃及文明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