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术会议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香樟青苗简报 | 师生交流会

    阅读: 2022/7/27 9:09:04

    7月20日晚上,第五期香樟青苗计划开展了师生交流会活动。本次分享会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郑世林、吴利学、吴要武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的郭峰老师,中山大学的梁平汉老师,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瑞明老师,南京财经大学的余泳泽老师,浙江大学的张川川老师以及厦门大学的傅十和老师与学员进行分享交流。本次分享会由陈波主持,活动分为老师分享与学生提问两个环节。

    郑世林老师表示,做学术最重要的是兴趣,需要坚持的精神,尤其是在你非常迷茫的时候。面对未来,人的选择是很多的,如果有志于学术,那么要做好在最艰难的时刻坚持下去的准备。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未来的中国需要更多在经济学领域做前沿研究的人。需要更加有创新性、传播性、思想性。

    郭峰老师为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将学术当作职业生涯需要慎重选择。从功利角度讲,性价比不太高,经济学博士的可能会过剩。经济学在博士阶段受到的训练很多和业界的要求脱钩,学术界、商业界和政策界的研究较为不同。但如果真的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则可以放心地选择读博。同学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二,研究工作中视野要开阔。应该关注各个方面的文献,但也应该聚焦于一个话题钻研。三,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老师们都是不断学习,获得新的思维、新的方法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需要在干中学,在工作当中慢慢地接触。同学们应该大致了解哪种方法应用在哪个领域,等到真正运用的时候再学习,并努力学习到该领域的最前沿。

    刘瑞明老师也根据自身的经历提出对有志于学术的同学提出三点建议。一,规避基础不牢,理解不够的问题。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起来,推导并深刻理解概念框架。二,规避不正确的读文献的阅读方式,因为这会导致阅读能力与品味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需要精读一些经典文献。思考:为何别人想的到?为何需要这个切口?为何需要这样识别?同学们需要跟着文献去复盘。三,参加学术会议,多交流,积极参加讲座。大量的知识需要通过交流和沟通才能学到。同学们应该向高水平的学者请教学习,学习他们的思路。四,需要了解真实的世界。需要调研,深入考察现实世界等,规避没有选题的问题以及假的故事,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去提炼和深华。

    吴利学老师鼓励同学们说,无论未来走哪一条路,希望同学们获得乐趣和思想上的收获。社会稳定,现在的年轻人不用为生计而发愁,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发挥自己的才能。结合自己的贴身经历,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要太执着,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尽量去享受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能。你需要享受这个过程,并不太在意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有不在意成果的情怀,以及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向往。与此同时本硕博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快乐与目标这两者不矛盾,同学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目标实现。根据当前的条件,以及自己最重要的目标来决策,找到在社会上的位置,养活自己。

    余泳泽?师指出知识溢出,公共品供应多样化,作为学者做研究越来越难,对于要做什么样的研究这个问题,要?到国际化的?法和国际化的研究视野,要学会???的?具去收割??的庄稼,做有中国特?的经济学研究。并要提???认识世界的能?,避免从?献中来到?献中去。同时,多思考,在发表有?定积累之后,要善于思考未来在哪个领域形成??的特?,让更多的?认识??。

    张川川?师从另?个不同的角度向?家抛出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做?师的价值:经济学的课程可以让学?以?种经济学思维来思考??,也可以对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影响;而做研究的价值,?直困惑??。另一方面如果真的?了学术研究这条路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境界,往什么?向努?,追求什么的?标,需要?家认真思考。

    梁平汉?师就为什么发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功利角度来说,写论文是自己的比较优势,相比于去企业,更适合在高校做研究工作;从?功利角度来说,梁老师以司?迁写《史记》作为引子,认为写论?是为了发表??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吴要武老师以“?年?代的学术使命” 作为主题,指出?家肩负中国的教育使命,并给?家提出了两点意?。?是,要保持谦虚之?,保持继续学习的?态,请教的?态;?是,?定要有学术开放的态度,与发达国家的学者展开交流,去留学,去访问,去合作,去与他们?起摸爬滚打。

    傅十和老师在如何选题方面,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大家分享了他多篇论文的写作源泉,认为学术研究是一项持之以恒的活动,需要从资料文献和社会现实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并指出“苦”也贯穿学术研究的始终,博士生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吃苦的终结。

    随后,学员们分别针对实证研究、数据获取、选题方法、研究瓶颈以及其他研究困惑等方面积极地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各位老师纷纷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给出了学员们十分满意的答案。这次师生交流分享会让大家受益匪浅,为大家以后的学术发展之路扫清了道路。分享会之后,各位老师和同学又就一些未尽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本期香樟师生交流分享会圆满结束!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06)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香樟推文2551】薪酬透明度制度真的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男女薪酬差距吗?

    下一篇:香樟青苗简报 | 范子英:房地产的税收研究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