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术会议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全国最低调的大学,打下了中国基建的半壁江山

    阅读: 2022/7/27 10:11:42

    本文由AEIC学术交流中心整理自同济大学,国馆,中国测绘学会 。

    有这样一所大学:

    它凭借一己之力,屡次打破技术垄断,撑起了我国基建的半壁江山;

    从嫦娥三号,到东方明珠;从港珠澳大桥到北京奥运乒乓球馆,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它就是,同济大学。

    01.“济”高一筹

    同济大学,善于基建。因此很多人开玩笑说它又“土”又“木”。

    他们不知道的是,同济大学不止又“土”又“木”,还很“水”。

    还记得港珠澳大桥么?

    这座号称桥梁界“珠穆朗玛峰”的大桥,全长约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建桥时,为了避开伶仃洋中最繁忙的主航道,同时不影响旁边香港国际机场的航班运行,所以当时决定采用了桥岛隧相结合的方式。

    这个想法说出来很好,但落地实行却很难。

    在深不见底的海里,如果确保巨大的沉管各节之间能够严丝合缝地接上,不会出现漏水、歪斜的情况?

    团队当时首先想到的,是聘请外援。可荷兰隧道沉管公司却开出1.5亿欧元的天价,还表示现在不买,下次价格会更高。

    这时,同济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孙钧院士重新出山,下到工地,带领团队进行钻研。

    在技术团队的不断钻研下,建成后的大桥能够抵抗八级地震、16级台风。沉管混凝土在120年之内不会出现裂缝或漏水现象,整体使用寿命超长!

    在默默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后,同济又一次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

    02.嫦娥三号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成功在月面预定区域优雅落月,成为我国第三个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并后续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探测器。

    很多人观察到,在“嫦娥”进入落月阶段,有一个微微的悬停,之后果断地降落在月球表面。

    这个环节,十分关键。

    “‘悬停’的内涵是避障。”要让“嫦娥”在空中“看清月面”。

    其难点在于,悬停时间非常短,要让“嫦娥”在“比一眨眼功夫还短”的时间里,看清楚月面,探测出障碍物,避开起伏超过20厘米的凹坑和凸起的石头。

    成功着陆背后,离不开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

    虽然国际上有很多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方案都不算成熟,而且西方国家的硬件和技术对我国禁运和封锁。

    经过多年探索,同济大学的航天重大工程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突破,解决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的误差可信度量、航天器实时动态遥感信息的质量可信控制、海量遥感空间数据产品的质量可信评估等一系列共性难题。

    而这些研究成果为嫦娥“落”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支撑,特别是嫦娥激光三维系统实现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的量测级探测精度。

    因此,才有了悬停、激光成像测量、选定着陆点、精确避障等一气呵成的连贯动作。

    自主降落风险性极大,全球航天深空实现探测器软着陆的成功率不到50%。

    但我国却屡创奇迹。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平稳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19年,世界上一共有过3次航天器落月着陆之举,只有中国成功了,并且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到月球背面着陆。

    03.百年高校

    今年,是同济大学建校115周年,而测绘学科也已成立近百年。

    回望过去,九十年之前的12月,同济大学工学院高等测量系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国立大学中唯一的测量系。先后有叶雪安、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方俊、曾广梁等知名学者任教。

    1949年至1956年,同济大学测量系经历了两次调整,于1956年整体搬迁至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两年后,同济大学恢复了工程测量专业并招生。1981年5月,正式恢复测量系。

    此后,获得了很多的好成绩。

    2004年,成立了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现更名为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

    2012年5月20日,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正式成立;5年后,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成立了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之后,又成立了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同济大学更在航天重大工程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参与了北斗导航、重力卫星等重大任务,以及港珠澳大桥,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上海长江桥隧,东海、苏通、杭州湾大桥,上海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负责“嫦娥”项目的童小华教授说,“测绘是‘顶天立地’的事业。”

    在未来,我国测绘还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获得更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会面对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挑战。

    想要打破更多的限制,就需要与更多的人沟通,接触,拓宽原有的思路和视野。

    由云南师范大学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承办的2022年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国际学术会议(GIRST 2022)定于2022年9月16日-18日在中国昆明隆重举行。

    2022年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国际学术会议(GIRST 2022)

    2022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Remote SensingTechnology

    重要信息

    大会时间:2022年9月16-18日

    大会地点:中国-云南-昆明

    报名/截稿:详细请看官网

    接受/拒稿通知:投稿后1周内

    收录检索:SCI,EI,Scopus,Inspec

    官网地址:www.girst.org

    主办方

    大会简介

    由云南师范大学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承办的2022年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国际学术会议(GIRST 2022)定于2022年9月16日-18日在中国昆明隆重举行。会议旨在为从事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合作的平台。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会交流。

    大会专家

    · 大会主席及出版主席

    王 洋 研究员,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 学术委员会主席

    杨 昆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 组织委员会主席

    吴映梅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 学术委员会成员

    吴映梅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熊理然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罗 毅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王金亮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Quazi K. Hassan 教授,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Roman Shults 教授,捷克布拉格捷克理工大学

    王伟武 副教授,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Saheed Adeyinka Oke 副教授, 南非自由州中央理工大学

    · 组委会成员

    魏 冶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吴 康 教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孙平军 教授,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苏泳娴 研究员,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王少剑 副教授,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张亦汉 副教授,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刘轶伦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广东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姜 浩 副研究员,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Muhammad Zaheer Abbasi 助理教授, 巴基斯坦哈扎拉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

    Thota Sivasankar 助理教授,印度国家信息学院

    · 主讲嘉宾

    罗 毅 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魏 冶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吴 康 教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Quazi K. Hassan 教授,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Roman Shults 教授,捷克布拉格捷克理工大学

    王 洋 研究员,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苏泳娴 研究员,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王少剑 副教授,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张亦汉 副教授, 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刘轶伦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Saheed Adeyinka Oke 副教授, 南非自由州中央理工大学

    李广东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征稿主题

    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1. 地理地质信息化/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卫星导航和定位/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控制/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环境、地质学、岩土、矿产和能源资源上的开发和应用/等)

    2. 自然地理、城市与乡村地理、海洋与水位地理、建设地理、应用地貌等

    3. 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制图、城市大脑、智慧海洋、数字地球、测量仪器等

    4. 测绘、导航与倾斜摄影、遥感、光学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图像处理、遥感模式分析等

    5. 碳中和与碳排放遥感监测、国情监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导航定位系统、自然灾害及其监测、虚拟地球仪及其应用等

    6. 其他相关主题请查看会议官网。

    论文出版

    1. EI会议

    所有的投稿论文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后,提交EI Compendex, Scopus 和 Inspec检索。

    投稿事项:

    ◆会议论文模板下载→ 请到会议官网下载

    ◆会议仅接受全英稿件。

    ◆会议采用在线方式进行投稿,全程由艾思科蓝进行技术支持,请点击以下图标投稿

    2. SCI期刊

    额外征集优秀论文发表到SCI期刊,录满截止,欢迎投稿!SCI期刊稿件请标注“SCI稿件- L162”,可获得优先处理。

    期刊1:Sustainability (ISSN: 2071-1050,IF=3.251)

    期刊2:Geofluids(ISSN: 1468-8115,IF=2.176)

    期刊3: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SSN:2077-1312,IF=2.458)

    期刊4: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ISSN:1009-5020,IF=4.288)

    期刊5:Journal of Nanoelectr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ISSN:1555-130X,IF=0.961)

    SCI论文请用WORD(.doc)格式投稿,排版暂无严格要求,通过审核后,给出论文模版

    会议日程

    注册费用

    参会须知:

    1、作者参会:一篇录用文章允许一名作者免费参会;

    2、主旨报告:可申请主题演讲,由组委会审核;

    3、口头报告:可申请口头报告,时间为15分钟;

    4、海报展示:可申请海报展示,A1尺寸,彩色打印;

    5、听众参会:不投稿仅参会,也可申请演讲及展示;

    6、报名参会:本会议由艾思科蓝支持在线报名,【请点击】

    联系我们

    Dr.Li | AEIC-李老师

    联系手机(微信同号):+86-13922150148

    咨询邮箱:IC_GIRST@163.com

    转自:AEIC学术交流中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554)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中科院院士: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课题会完全按照预期发展;如果有,这种研究不会有任何突破、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惊喜

    下一篇:【华中科技大学主办】2022年智慧能源与电气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SEEE 2022)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