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4/8 16:54:09
在梳理文献前,首先要明确文献梳理的目的是什么。课题基金的文献梳理,并不是因为申请书让我们写而写,文献梳理的目的是要从理论上推导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我们要通过研究背景引出现实中遇到的一些状况,进而推导出我们研究的目的。第二,为什么要这样研究?需要利用文献来解释自己的研究思路。文献梳理环节,若能回答清楚“为什么要这样研究”“该思路为什么是好的”这两个问题,文献梳理环节便可以说是成功的。
一、课题基金的三大要点
从篇幅来看,课题基金的文献梳理通常写1500字左右即可。有些作者可能写到2000字,但大多课题申请书对总字数是有要求的,如果你的文献梳理部分内容过多,则后面的内容便可能会被挤压。当然,不同课题间会有差异,但原则上看1500字左右较为理想。课题基金文献梳理虽然只有短短1000多字,但写作难度非常大。
(一)根据观点而非主题分条
从形式上来说,除了字数篇幅的限制,还有一点很重要——“根据观点而非主题分条”。这句话意即比如你在文献梳理部分要写1500字,而这1500字你不能只写一两段,而是应该分条写,明确第一条写什么,第二条写什么,第三条写什么。
要根据文献所呈现的观点来分条,而不要根据主题。以“精准扶贫”为例,错误的分条方式,如按照精准扶贫的概念研究、精准扶贫的原因研究、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等来罗列文献内容,这种是不可取的。即便写完申请书提交,评委专家看到这样的文献梳理,可能也会暗自扣分。因为这种分条方式从逻辑上来说非常松散,条和条之间关联度不够。而且通常只有学位论文可以这样写,课题申请书强调字数限制,每一个字都非常宝贵,所以段落间应该是逻辑上高度关联的。
(二)每条使用观点性小标题
首先我们应明确观点性标题与描述性标题的区别,像上文提到“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就是一个描述性标题。那么,观点性标题应该是怎样的?比如关于精准扶贫到底应该怎么做,目前有三种主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三种观点认为……。这就是观点性小标题,与“根据观点而非主题分条”是一脉相承的。
(三)每条内容尽量不要再分类
每一条内容里面,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需要再分类的,可能有个别人的课题申请书,他的问题很难说清楚,导致如果不再增加一个层次就推不出要研究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就要灵活一些。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有了小标题,后面开始列举文献就可以了。
另外,条与条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比如关于精准扶贫的概念、关于精准扶贫的原因、关于精准扶贫的对策等,这三条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那么正确的形式就要按照第二条中的格式,第一种观点认为精准扶贫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种观点针对第一种观点的什么问题,提出来精准扶贫应该又是什么样子等,也就是说你要建立上条内容和下条内容之间的递进逻辑关系。虽然同样都是观点,但不是并列的。
之前也经常会看到有同学按照观点分类,但是观点和观点之间又写成了并列关系,一般来说这个也是不可以的。虽然是观点性标题,但观点和观点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需要把它们之间的递进逻辑找出来。
二、文献梳理格式
(一)不要出现文献标题
从形式上来说,课题申请书里面尽量不要出现文献标题,除非是非常重要的文献,如政策性文件、重要领导人的资料等。但是即使是如此重要的文献,原则上说,也是能省则省,能不放就不放。一是因为文献梳理环节篇幅有限,二是因为文献标题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课题申请的最终目的是要政府评审专家,因此要方便他人阅读。就像是我们阅读他人文章时,一般都希望快速明白该作者到底想说什么,至于作者引用的文献名叫什么,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关键的。因此在写课题申请书时,也尽量不要出现文献标题。
(二)标注规范
一般来说,文献梳理有两的写法:(1)“张三(2019)认为……”“在张三(2019)看来……”;(2)“……(张三,2019)”“……(张三,2019;李四,2020)”。这两种APA文献格式既适用于论文,也适用于课题申请书。此外,大家需要注意,如果使用第二种格式,要将括号放在逗号和句号的前面。文献梳理部分的格式一定不能乱,要非常统一。毕竟此处但凡有不到位之处,就会导致评审专家不愿仔细读完这1500字多字的内容,也很难发现你选题立意的独特之处。
转自社科学术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下一篇:编辑拒了你的稿子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