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论文写作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从审稿人角度谈论文为何被退稿

    阅读: 2024/4/9 16:44:17

    摘要:本文介绍了审稿人在评审稿件时考虑的若干因素,指出了稿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审稿人心理,提出了回复审稿意见的策略。

    关键词:投稿,审稿人,论文返修

    目前,研究生毕业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延毕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较多情况下,研究生毕业和发表论文挂钩。老师评职称以及申请科研项目成功与否,也与发表科研论文的表现有关。很多师生都苦恼于自己的论文无法轻易通过审稿而发表,而我作为100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和几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也有烦恼(经常看到糟糕的文稿)。我相信,很多审稿人也有类似的烦恼或者审稿心理。了解审稿人的心理,有助于师生的论文顺利过关!

    那么,基于哪些因素,审稿人作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建议?我想说,这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有很多考量的因素。

    普遍认为,论文要有创新性。这没错,但“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新的东西的确更容易被期刊所接收,但不那么新的东西,也能投中一般的、“能够管毕业”的期刊,比如那些IF3-5分的期刊(编者注:因学科而异,此处基于作者所在学科)。

    因此,审稿人心中的标准其实会受到“作者把论文投到什么期刊”的影响。若审稿人认为这篇文章“卖不了这个价”,就会提高自己的审稿标准,提出一大堆意见(包括但不仅限于对论文创新性的评价);若审稿人认为这篇论文“符合市场行情”,就更倾向于给出“修改后可以发表”的审稿建议。

    接下来,我们假设作者把论文投给那些“正常的期刊”,那么审稿人会看重哪些方面?

    创新性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刚才我说过,“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审稿人还会考虑:

    研究工作是否具有正确性?若从数据到结论未严格论证或者缺乏关键的实验证据,或者数据分析错误,则导致论文出现硬伤。

    研究结果的好坏如何?比如:催化剂性能和文献相比是否有提高?高一点或者“差不多”都可以理解。若相差太远或者几个数量级,则审稿人也会认为不合理。

    论文的写作和图表处理是否考究?很多研究生写的初稿很糟糕,英语语法不通,还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比如“本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还经常采用“, which is”之类的句型。诸如此类比较“粗糙”的文稿,审稿人看到就会觉得厌烦。(编者注:『学术哥编辑』专业致力于为您解决学术写作语言问题)

    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是否正确?无论我评审SCI论文还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会看一下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常见的问题是:期刊的全名与缩写名混用;分子式未正确使用下标;需用希腊字母的却用英文字母表示。遇到这些低级错误,也会令审稿人反感。

    总之,创新性固然重要,但审稿人仍会考虑论文的正确性、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工作量(数据量)和写作的规范性。若论文创新不足、研究结果重要性缺乏,则作者就要用论文的正确性、工作量和写作的规范性来弥补。作者需通过这几方面的提高,让审稿人觉得这篇文章“像”准备发表在这个期刊、属于这个期刊的样子。

    我审稿很快,一般在三天内给编辑回复。但是,近年来我审稿越来越“下手狠”。对于有些一看就是很糟糕的文章,我快速提几条意见,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时候,文章可上可下的时候,我还是“痛下杀手”,哪怕我知道别的审稿人有可能会同意发表。

    果然,过了几周,编辑还是找到我,让我再看一下作者的修改稿能否采用。此时,作者已经很谦虚地根据我和别的审稿人的意见,把该做的实验做了,还说审稿人“所言极是”。我马上就建议编辑接收稿件。虽然我原先给出的“枪毙”意见似乎和别的审稿人“修改后可以接收”的意见不一致,但我并不在乎编辑会把我加入黑名单或者怎么的。原因在于,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会促使作者(研究生)补做新的实验、大修改论文,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

    作者回复审稿人的意见最忌讳的是“犟”——指责审稿人是错的,并拒绝修改论文。遇到此类情况,审稿人有可能再找出更多的错误,把论文狠狠地批一通;甚至有可能把论文先hold住,等编辑催促审稿后,再指出很多的错误,甚至给出拒稿意见。(编者注:期刊允许作者反驳审稿意见,有理有据即可)

    我审过1000多篇稿子。只要作者按照审稿人的意见精心修改,我扫一眼答辩信之后,当场建议编辑接收论文。但是,有时候编辑把我原先建议退稿的论文重新送了回来,而作者说我错了,或者压根就没有补做新的实验,我当场建议退稿。

    那么,若审稿人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怎么办?我对我的学生说:审稿人提出修改意见,这时候他是“爷”;只要你文章最终发了,那时候你就是“爷”。因此,修改论文时,放下自己对文章的孤芳自赏,放下自己对审稿人的成见,还是要按照审稿人的要求,把实验做了,把论文改了!甚至要上演“苦肉计”,即审稿人让你用一种方法进行验证,你用了三种方法!让审稿人看到:你态度端正,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审稿人大多有“从众心理”——哪怕审稿人在初审时给出差评,但只要编辑说可以给作者一次修改机会,这位审稿人看到了别的审稿人“修改后可能接收”的初审结论,并且作者“使苦肉计”费心费力地进行了修改(“审稿人说咋改就咋改”),那么这位挑剔的审稿人最终还是会同意发表这篇论文的。但就怕作者什么都没有改,或者只是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却未标明在何处进行了修改(第几页第几段),甚至质疑审稿人。

    学术界有“名人效应”——审到“大牛”的文章,审稿人更会放低标准。但是,大多数作者都不是“大牛”,因此,需要把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包括做实验、写论文、回答审稿意见)做好。若已经做好了,还是无法在中意的期刊发表,则还是得move on,相信总能找到一个地方发出去。

    转自学术哥编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3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SCI论文写作中数字如何表达

    下一篇:如何了解目标期刊?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