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论文写作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标题写作的七大“技巧”和五大“模板”

    阅读: 2024/4/30 9:24:59

    标题,作为论文的“招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学术研究的广阔天地中,每一篇论文都是一座承载着知识与实践成果的小屋。而这座小屋的“天窗”——标题,不仅为读者(包括编辑、外审专家)提供了直观了解论文主题和主要内容的窗口,也是文献机构和数据库系统收录与检索的重要依据。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内,既保持专业性,又吸引读者的注意,是每位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巧妙地运用标题写作技巧,使得论文的“招牌”既鲜明又引人入胜!

    一、标题写作要求

    学术论文的标题,作为论文的门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术论文标题和其他类型体裁内容标题大不相同,精确性、简洁性和可读性是其基本要求。

    1.精确性是学术论文标题的核心。

    研究者需要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确保标题能够精确反映论文的内容,因为标题的准确性是所有其他要求的基础。

    2.简洁性要求标题尽可能用最少的词语来表达。

    过长的标题不仅难以理解和记忆,还可能遮蔽了论文的关键信息和创新之处。

    3.可读性要求标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易读性。

    研究者可以通过恰当的修辞和句法技巧来提升标题的吸引力。

    简洁和可读是对标题更高层次的要求,经验丰富的研究者能够将标题简化并增强其吸引力。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首先确保标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简洁性和可读性。

    二、标题的构成

    论文的核心目标在于向读者展示其研究的关键方面,这包括研究的主题、采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因此,如果论文的标题旨在作为全文的浓缩,它应当尽可能地融入这些关键要素,以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论文的核心内容。

    学术论文标题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论文标题结构中,研究对象是最核心要素。论文标题的设计应以其研究主题为基石,确保无论标题的格式或长度如何变化,都能够明确指出研究的焦点。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论文的具体内容,整合研究的视角、结论、方法等关键要素,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标题的吸引力。

    三、标题写作七大技巧

    1.精确匹配,避免空泛夸张

    切忌将论文标题设定得过分宏大,而忽视了内容的实际深度。理想的标题应与论文内容丝丝入扣,避免误导读者,确保潜在的评审专家和读者看到标题即能了解论文的基本内容和方向。

    2.剔除模糊措辞,追求精准

    在草拟标题之初,可能会采取多个关键词串联的方式描绘研究范围,但在深入研究后,应及时更新并替换为更为精确贴切的词汇,确保标题能帮助普通读者迅速理解和把握研究主题。

    3.清晰界定研究对象

    不论研究的是某个特定作家作品、区域文化、特定群体或现象,标题中务必明确指明研究主体,以便于读者和搜索引擎准确识别研究的核心对象。

    4.尽可能揭示论点

    尽管在标题中完整表达论文论点难度较大,但如果有可能,应在标题中暗含或明示论点,使之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5.包含易检索关键词

    为了增加论文被搜索和引用的可能性,务必在标题中插入常用且与研究内容紧密相关的关键词,即使稍显重复,也要确保关键词的存在。

    6.保持适度长度,避免冗赘

    尽管在优化标题过程中,可能会增加部分内容以更好地表达主题,但仍需注意控制标题的长度,避免因字数过多而显得复杂或令人生畏。

    7.低调而明智,去除刻意卖弄

    尽量避免在标题中使用过于晦涩的词汇或过于诙谐的表达方式,研究实力应通过全文内容来展现,而非仅仅依赖标题的博眼球效应。

    四、标题写作五大模板

    1.研究发现+(主题+问题+方法)

    在构思学术论文标题时,一个有效的模式是“发现+(主题+问题+方法)”,即首先明确指出研究发现,然后在一个紧凑的句子中整合研究主题、问题和所采用的方法。以下列举了四种不同的策略来实现这一模板:

    一是将研究主题与方法巧妙结合,形成能够揭示研究问题的表述。

    例如,《差异与融合:最新三大不当得利示范法比较研究》这一标题中,“差异与融合”代表研究发现,通过冒号后的部分明确指出研究主题为“不当得利示范法”,其中“比较”体现了研究方法,而“不当得利示范法比较”则构成了研究问题。

    二是通过研究问题展现论文的整体架构,并以此作为标题中的方法要素,同时该研究问题还包含了研究主题。

    以《超越权力分工:行政司法化的证成与规制》为例,其中“超越权力分工”是研究发现,“行政司法化”为研究主题,而“行政司法化的证成与规制”既构成了研究问题,也展示了论文围绕“证成”与“规制”两个维度构建的研究框架。

    三是运用“互文相补”的修辞技巧,使研究主题与研究发现相互补充、相互诠释。

    如《未完成的变革——刑事庭前会议实证研究》的标题中,“未完成的变革”为研究发现,与破折号后的研究主题“刑事庭前会议”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研究问题“刑事庭前会议变革现状”。标题中的“实证”两字则指示了研究方法。

    四是研究主题直接等同于研究问题。

    例如,《确定性的寻求——语文教育研究十年(2005—2014)评述》的标题,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综述,旨在回顾过去十年的研究历程。研究发现表现为“确定性的寻求”,即通过对已发表文献的总结,显示出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存在追求学科确定性的一种发展趋势。

    2.发现+(主题+问题)+方法

    采用“发现+(主题+问题)+方法”的结构模式,意味着首先要揭示研究的核心发现,紧接着凝练出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最后点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例如,《衰落—变革—更生:美国霸权的内在韧性与未来走向——基于二战后两轮战略调整的比较研究》这一标题中,“衰落—变革—更生”揭示了研究发现,回答了关于“美国霸权内在韧性与未来走向”的问题,而“比较”则是研究方法的体现。另一个实例是《软性嵌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教育的行动策略——基于武汉两所学校的社会工作介入实验》,其中“软性嵌入”为研究发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德育教育的行动策略”提出了研究问题,而“实验”明确了研究方法。

    类似的例子还有,《政社协商而非公民协商:恳谈协商的模式内核——基于温岭个案的比较分析》以及《被裹挟的国家:基层治理的行动逻辑与乡村自主——以黄江县“秸秆禁烧”事件为例》。总体来说,这种标题构造模式易于理解和实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在标题中涵盖多个关键信息元素,可能会导致标题长度较长,例如上述例子中的标题字数普遍在30至40字之间。

    3.(发现+主题+问题)+方法

    “(发现+主题+问题)+方法”这一模板,跟“研究发现+(主题+问题+方法)”恰好相反。即将“发现”、“主题”和“问题”三者合并,然后独立展示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可以通过三种主要方式来体现:

    一是通过选择疑问句或提供选项的方式来构建研究问题,并在其中隐含研究发现的可能性。例如,《中国:行将崛起还是面临崩溃?——海外中国形象和地位研究综述》这一标题中,“中国:行将崛起还是面临崩溃?”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研究问题,并在两个对立的选择中框定了研究发现可能涉及的范围。破折号后的内容表明研究方法是针对海外关于中国形象和地位的文献进行综述。

    二是使用反问句来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同时通过反问句的方式间接揭示研究发现。例如,《土地流转一定会导致“非粮化”吗?——基于全国1740个种植业家庭农场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的标题中,反问句实际上预示了研究结论,即土地流转并不一定会导致“非粮化”。破折号后的部分显示了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少教不教”真的不管用吗?——与<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一文商榷》这一标题。

    三是在研究主题之前加入具有观点或结论性质的修饰语,使其转化为研究发现,并自然关联到对应的研究问题。例如,《被裹挟的普通高中教育——基于近30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词频分析》这个标题中,“被裹挟的普通高中教育”作为研究发现,其中“普通高中教育”是研究主题,“被裹挟”是对主题的修饰,暗含了研究问题,即普通高中教育所处的被动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破折号后部分说明了研究方法,即通过近30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词频分析来进行探讨。

    4.主题+(问题+方法+发现)

    “主题+(问题+方法+发现)”这一标题构建方式主张首先明确研究主题,随后集中展示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这一模板可通过如下方式执行:确保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特别是通过从研究主题中借用关键词汇,使得研究问题得以精炼且准确地表达。同时,研究问题的阐述本身就蕴含了研究发现的内容。

    例如,《“拖下水”:个体、关系、结构互动实验研究》这篇论文的标题中,“拖下水”是研究主题,而“个体、关系、结构互动”则构成了研究问题的核心。为了使标题简洁有力,作者没有完整表述为“拖下水现象中个体、关系、结构如何互动”,而是采用了互文相补的策略,使得研究问题借助研究主题中的“拖下水”一词得到了更为清晰的传达。此外,“个体、关系、结构互动”这一表述不仅揭示了研究问题,同时也展现了对“拖下水”现象背后机理的研究发现。标题末尾的“实验”二字,则标识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5.(主题+发现)+(问题+方法)

    “(主题+发现)+(问题+方法)”这一标题设计原则强调首先合并呈现主题与发现,继而集中展示问题与方法。以下是两种应用此模板的具体方式:

    一是利用习语或者谚语来整合研究主题与发现,并通过“互文相补”的方式深化研究问题和丰富发现内涵。例如,《“对天发誓”: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的传播社会学阐释》这一标题中,“对天发誓”与“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形成互文,两者本质相同却又分别承担不同功能。标题开头的“对天发誓”为研究主题,同时也是研究发现,揭示了这是中国本土特有的沟通行为。而后续部分“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的传播社会学阐释”则既体现了研究问题,即探究中国本土发誓行为在传播社会学领域的意义,又包含了研究方法,即运用传播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尽管看似重复,但实际上通过互文增强了对研究主题和问题的理解。

    第二种方式是在研究主题中增添词汇以凸显研究发现,并在研究问题中融入研究框架,使之同时体现研究方法。以《大学公私界限日益模糊:全球现象与动态特征》为例,该标题的研究主题聚焦于“大学公私界限模糊”现象,而研究问题则关注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全球现象与动态特征)。研究发现体现在“日益模糊”四字上,相较于主题增加了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同时,研究问题中提出的“全球现象与动态特征”不仅构成了论文的研究问题,而且指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和方法,即从全球视角剖析大学公私界限模糊现象的变化特点与发展态势。

    转自毅懂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45)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SCI论文写作不可不知的IMRaD框架结构

    下一篇: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