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SCI写作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80%的文献整理复述+20%的创新=合格的SCI

    阅读: 2024/6/11 11:25:07

    一、关于读文献的心得

    读文献的实质:teach yourself,也即是自学。但是中文“自学”字面意义上没有反映出阅读中的一些关系。teach yourself,谁teach?第一反应当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教你。

    这怎么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边,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的过程似乎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作者和自己的互动的问答过程。在这里,我更愿意承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个人人格实际上“分裂”为了两个人,一个代表作者,一个代表自己。

    当“自己”不懂的时候,通过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图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自己努力变成“作者”的过程,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阅读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为作者从而教会自己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个“作者的意识”,始终要考虑和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要那么些,他当时的意图是什么?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应该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门。

    二、文献至少要读三次

    “数学书有两种,一种是看了一页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种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杨振宁曾这样讲过。这大概也是不少学科文献阅读的感受。事实上,万事开头难。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经常是这样的:第一次努力读下来,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读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说理解的程度是随次数增加而指数增长的。

    所以说如果一篇文献你没有(认真地)读过3次,你是没有资格说难的。许多人常常只读了第一遍以后就觉得难读不下去放弃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读上两次,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马云的说法和这里“文献至少读三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非名作不读吗?

    首先应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经典作品的一些区别。在科技文献中,经典作品应该属于一个领域相对基础性的优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个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着前人几十年研究而最终被攻克的某难题的文章,或者横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论等。

    从这里的区分讲,经典文献是那种写的很仔细,可以用来打基础,进入某一领域必读的优秀作品。反之,著名作品常常很艰深,就不一定是要非读不可了,特别是在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做到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献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阶段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文献。过于强调阅读“著名”的文献常常可能适得其反,打消科研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文献并不是单指选择同一水平的文献,更要尽可能分出层次,以期可以一步步到达最终理解“著名”作品的程度。那么如何选择呢,下面讲几点个人体会。

    读“著名”作品作者的学生的文章。他们的学生由于能得到亲身指导,耳濡目染,更能体同身受理解老师的想法。同时你的难点可能也是他们的学生同样曾碰到的难点,这样你就可能从他们的文章看到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这样就更容易学会。总之一句话,学生的水平通常比老师差,但有条件很接近导师,因此阅读学生的作品无疑是通向名著的一个途径。

    阅读作者早期的作品。通常一个人的作品会反映出来他思想发展的轨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文风也会越来越简约和凝练。后期的作品虽然更趋成熟,但同时理解起来会更困难。这时候不如逆着来,更容易跟得上。同样的思路,读别人的博士论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具体就不分析了。

    五、那么如何真正的,而不是假装的理解了呢?

    前文的基本观点是读文献过程是努力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法也常会不知不觉地被作者的思想所“绑架”,成为作者的“代言人”。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觉得自己把一篇文章看的很懂了, 对其中的各个细节都掰扯的很清楚,但当脱离论文给别人解释的时候,别人一问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或者也只是凭着记忆说出作者的解释,而非自己消化过的解释。所以说我们需要从文献中走出来, 从作者的影子中走出来。

    那么如何从文献中走出来呢,我认为就是如费曼所说的,通过独立思考在我们的大脑重新创造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这里的“创造”有如下两层含义。

    能否创造是检验是否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准

    读文献的时候, 就像看戏。从一开始就已经不知不觉的被作者带入了作者设置的情境当中,也就不可避免的会被作者牵着走。当我们对论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 我们就要放下论文。常言说的好,功夫在诗外。同理,理解文献是发生在不读文献的时候。这样的时候可以是:

    “以卖促学”的时候。就是与合适的人讨论自己学到的东西。合适的讨论者主要指那些愿意学习你正要讲的东西,并且还会不时的提出问题的人。在这种交流中,你也要尽可能降低身段,不要因 为对方问了一些太初等的东西,就觉得讲下去没什么意思。

    讨论的过程,双方平等的心态很重要:既愿意问,也愿意回答。在讲解的过程,你也会发现你自己不理解 的地方,这样就会催进你独立地思考。

    “内省反思”的时候。现实中,找到合适的讨论者并不容易。中国的教育不鼓励提问,再加上人情面子问题,不懂者常常不愿意提问,反而以恭维来取代提问,这样就阻塞了交流的进行。因而内省反思就也变得更加重要,而且也现实一点。

    “内省反思”主要是指脱离论文的情形下,在闲暇的时间里,在自己脑子里独立地重构出论文的结果。具体一点儿说:

    要在闲散的时间进行。特别要选择在”无法面对”论文的时候,这样才强制你独立地思考(当然对于意志力特强的除外)。比如在中午去吃饭的路上,回家的路上,旅行(坐车)的路上,睡觉前或早上醒来的时候。总而言之,是各种手边上无法看到文献的时候。

    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段闲散时间里,自己要尽可能明确在要想清楚一个什么问题,要搞明白一个什么难点等等。

    发现那些“唐突”的或“缺失的”中间步骤。在我们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慢慢地想问题是怎样表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存在,问题的难点是在哪里,为什么难等等。在这个时候, 我们不可避免地去回忆作者的思路和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很重要。

    在回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那些自己感觉到很“唐突”的中间步骤。这些地方一般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对这些唐突的地方,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或补上缺失的环节。即使你最后还是没有想通,但事实上你已经进步许多了:当你下次再翻开论文时,你的理解就更有针对性,而且读起来也容易很多了。

    六、为了理解,我们需要创造

    理解有两种方式。一是还原论的方式,把未知的事物通过分解变为熟悉的事物,从而理解他们。这个过程依赖于你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无限大的容器,只要形状合适,你可以无限制往里塞相同的东西。许多情况下,你遇到了不懂的知识,只是由于你没有辨认出对应的存放容器,一旦辨认出来,就可以简单地放到现有的知识结构当中。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调整/改变知识结构来达到理解。越是新颖或者具有原创性的东西,就越说明他们有着不同于现有的认知方式。这时候的困难常常并不是来自于知识 储备的缺乏,而是缺少与认识事物相匹配的认知方式。新的认知方式常常是无法放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的。这个时候就常常需要做绝对的加法,apriori(先验,推理的), 增加这样的知识框架。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候,或者需要理解某个原创性的工具/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意识放弃那种还原论想法,主动去接受这些新的假设,承认他们的合理性,然后在这个基础出发去理解其他的事物。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中,诸如波粒二像性、能量的不连续性、测不准原理等等。事实上,这甚至成为了物理学家们一个指导原则:如果一个新的现象无法按照已有的理论去解释,那么就把该现象抽象出来作为基本的假设,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理论。当然也有走不通的时候, 比如挑战能量守恒定律的玻尔。

    总而言之,创造是文献阅读中必不可少一个部分。最后希望这篇博文能帮助大家加深对费曼的名言的理解: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七、后记

    这篇博文主要是基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和心得体会形成的。但是限于我所学专业基础数学的特点,这里的心得体会对某些学科可能就没有太多鉴戒意义了。比如一位学化学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做实验和读文献的比例是3:1。因而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对于这一点要有清楚的意识。

    文献综述流程

    文献综述的撰写主要分为三步走:文献检索+文献汇总+梳理归纳。第一步,文献检索。文献综述的根基在于文献,检索出合适且高质量的文献尤其重要。合适即相关度要高,高质量则要求年份近、引用量高、优质期刊等等。第二步,文献汇总。根据论文选题筛选出多篇参考文献,根据目标要求从每篇论文中再精选出需要参考的内容,此步骤工作量较大,要求汇总全面。第三步,梳理归纳。将精选出的参考内容全部通读做好横向对比,按照特定的逻辑整理归纳进自己的论文,此步骤尤为重要,难度也相对提升,关键在于逻辑。

    文献内在逻辑

    无论是什么样的论文,都需要具备逻辑性,而不能是毫无章法的拼凑,很多学生的论文条理不清、让人抓不住重点,其实就是逻辑不清晰,在这里还是先建议大家多读文献,尤其是高质量文献,一方面加深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加强对文献综述的熟悉感。

    每篇论文都有整体逻辑,而每一部分(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常见的内在逻辑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分分(并列)、时间历程、空间排布、发展阶段、问题原因对策等等。这部分听起来很容易,但真正掌握还需要付诸实践。

    “总分、分总、总分总”这几种逻辑我们在语文课上早已经接触过了,其中的“总”便是“中心思想”,要么开篇直接点题(总分);要么最终破题(分总);也可以开篇表明观点,最终再进行呼应(总分总)。“分”便是支撑“中心思想”的论据材料,在这里不需要把所有的文献全部罗列堆砌,选择当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阐述。

    “分分(并列)”既可以是整段落的行文逻辑,也可以是某部分内容的小逻辑,它是一个主题的多个视角或多个因素,往往由几个材料并列表述而成,几个材料之间地位平等,如: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外因,主/客观,身/心因素,心理动力学/认知理论/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为。

    “时间历程”和“发展阶段”两种逻辑非常相似,但不尽相同,因为并非所有事物发展都是一帆风顺。具体行文就是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按照时间或发展顺序来描述;“空间排布”是将不同国家或地域的研究成果分别阐述,所阐述的国家或地域之间相互补充最终可形成整体。“时间、发展、空间”逻辑在《概念界定》部分出现最多,习惯以汇总语来结尾。如:张xx将xxx定义为……,王xx将xxx定义为……,李xx将xxx定义为……,赵xx将xxx定义为……,(张王李赵的研究可以是时间或发展顺序,也可以是不同国家地区的专项研究)综上所述,对于xxx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均认为……,因此本文采取的定义为:……

    “问题原因对策”即“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提出对策”,它可以是整篇论文大逻辑(目录提纲),也可以在文献综述写作时充当某段话的小逻辑,作为小逻辑时它常用于归纳单篇文献内容,如:《当代大学生论文撰写的困境和出路(虚拟)》为参考文献,将该篇文章内容整理为:xxx认为当代大学生论文撰写能力相对较差,主要体现在……,主要原因有……,因此唯有……才能突破困境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唠叨几句:在写作文献综述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逻辑性,全面而富有逻辑的表述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有水到渠成之感;反之则像一团乱麻让人烦躁不堪。等初步完成文献综述之后,再去关注其重复率(方法见第六章),梳理逻辑相当于重写,其难度和工作量要明显大于降重,有的同学在写文献综述之初便将重心放在“重复率”上,却不知因小失大,最后虽然重复率不高,但是内容毫无逻辑导致不合格。

    整理学术文献

    其实整理文献的方法很多很多,我在这里列举几种我用过的方法,还有我在知乎看到过的觉得不错的方法。

    【各类文献整理的软件】

    读研的时候还是需要用到文献管理软件的,这里推荐几款好用的文献整理软件给大家,科研小白一定要仔细对比,文献管理软件选的好可以为我们文献管理剩下很多麻烦。

    1. EndNote

    EndNote是SCI的官方软件,支持的参考文献格式十分多样,另外的话,论文写作是也会有一些期刊的模板,所以它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它有几个特别好的优点。

    能够进行文献检索,因为它是 SCI 的官方软件,内嵌很多数据库。所以也支持检索文献;另一个是可以在文献中做笔记,比如标记高亮字体,添加注释等,方便我们后面复习文献;还有它支持边写论文边插入参考文献,并调整文献的顺序,在我们写论文时插入文献特别好用,它会自动编号和更新;它支持的文献格式也是最全面的,我们在用其他文献管理软件时,会出现文献导出格式错误,就是因为支持的文献格式较少的原因。

    它的缺点:收费,但现在网上有破解版本,不过会有一些Bug,还有不好的一点是文件名最大只支持40个字符,有时候文献的标题比较长时,就不能以文献全名命名;也无法直接拖拽文献过文件夹到文献中,必须要导入;另外导入中文文献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2. Mendeley

    这个文献管理软件是免费的,它也是一个在线的学术社交平台。

    优点是免费,提供MS Word和Open Office插件,方便在写论文时插入和管理文献;它提供2G的文献存储空间,对研究生使用绰绰有余;它支持拖拽PDF文件或文件夹到软件中;而且它的文件重命名无字符限制;还有免费的Tag功能,可批量管理文献。

    它的缺点是不能自定义文献类型,有时候我们在文献管理和参考文献插入时,需要调整格式时就很麻烦,写论文时,它的文献插入管理和Endnote不能相比。我之前用它的时候还会经常出现卡顿和闪退的现象。

    3.NoteExpress

    NoteExpress 也是一款收费软件,和很多学校都有合作,可以下载免费的图书馆版,这样就不会出现各种问题了。

    它的优点是全中文界面,容易学习入门,它支持在同一个参考文献数据库中建立目录,按照目录管理参考文献,Endnote 不支持此项功能;它的笔记功能也比较强大,可以对参考文献做笔记,并分类管理。NoteExpress支持输入、输出 Bibtex 格式的参考文献数据; EndNote 仅支持将参考文献输出为Bibtex格式;它支持中文文献的管理。

    它的缺点是,数据库功能没有EndNote强大,另外也不会有写作模板提供。总体来说还不错。

    以上是我用过的三款文献管理软件,当然文献软件不止这几个,还有一些比较其他的文献管理软件我没用过,所以没有推荐出来。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需要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文献管理软件。

    【用Excel表格做文献管理】

    前面的文献总结也提到过EXCEL。EXCEL其实很多人都用过,但是只限于做表,我在这里想说它本身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

    我经常会用它来做文献管理,我会把看过的文献进行分类,每一类就是一个Sheet,一个Sheet中将这一类的文献全部总结在里面,按照标题、作者、期刊、影响因子、文献总结和文献PDF 文件这个顺序将每一篇文献整理好,一篇文献占据一行。依次往下增加。

    这样整理文献的好处是,一是方便我们定期回顾笔记,快速了解每一篇文献的创新点和思路。二是开题时,可以快速将这些看过的文献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确定研究课题。三是写小论文的时候,可以短时间内了解大量的想法和思路,给我们论文提供更多的好的想法和思路。

    如果用文献管理软件复习,会很繁琐,鼠标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特别麻烦,用EXCEL,一个表全搞定。如果某篇文献想要详细的了解,点击PDF文件附件就可以直接查看,也可以把做好的WORD笔记插入到EXCEL表中,方便查看,特别的方便。

    我的文献管理经验

    我在读研的时候,管理文献和复习文献时,经常用到这个方法,真的特别好用,每次我会把下载下来的文献直接看完,会在文献中做笔记,另外就是建一个WORD文件,总结这一篇文献,然后看完后就把它放到EXCEL表中,按照上面讲的顺序,在后面复习时直接打开EXCEL表格就好,文献总结,文献在里面都可以找到,想看直接打开就可以,不用再去文件夹中找,非常的方便。

    对于文献管理软件,上面说的这几个我都用过,但有时候找文献还是挺麻烦,不过在写论文时,文献管理软件的参考文献的插入功能还是挺好用的,我经常会用它来做参考文献的整理,哈哈。

    转自学术世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5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SCI期刊查重率多少合格?

    下一篇:如何写好学术论文?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