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6/27 11:39:13
医学期刊往往都会提供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或读者(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平台,以便及时分享学术观点或最新的学术成就。这种形式的文体一般称为读者来信(letter to the editor)或信稿(correspondence)。
读者来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对近期(通常近3个月)发表在本期刊上的论文进行评论。大多数读者来信属于这一类,主要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学术对话与交流。首先读者对发表论文中的某些结果或观点进行客观和学术性的点评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有些还同时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然后,期刊编辑会要求作者及时回复读者來信,以便同时在期刊上刊登。近年来,也有不少期刊刊登对近期在其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点评和讨论的读者来信。
第二类是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快速发表那些被认为具有创新性或重要临床意义,但又不足以形成一篇完整论著的研究结果。有不少期刊,尤其是高影响力期刊刊登的这类读者来信,其影响力绝不亚于一篇完整论著。
写读者来信的关键是要习惯性阅读最新文献,并且结合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进行批评性地阅读,善于发现和总结论文中的缺陷。但在读者来信中仅仅指出论文里的缺陷是不够的,除非论文有致命性错误,通常还要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提出解决论文缺陷的办法、如何合理更正论文中的不当论点或者如何正确解释论文所呈现的研究结果。最好是在有可能或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读者来信中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可以是将作者的研究数据或结果进一步分析得到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原创论著发表后收到编辑要求回复读者来信时,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要明白,读者来信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平台,读者通常不会“恶意”给作者出难题,让作者下不来台,除非论文漏洞百出,而且有致命性的错误或明显的学术不端。写读者来信的作者一定对论文中的结果(多数情况)或方法有疑问,或对结果有不同的或更新的解释。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理由的话,还是要尽量认真回复读者来信。这不仅体现了对读者和编辑应有的尊重和礼节,而且体现了一位学者对学术的态度和风范,以及对科研的责任和担当,更能提高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知名度。
与收到期刊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一样,先认真阅读读者来信,仔细琢磨、推敲读者来信中提出的问题,稍作思考后再着手回复。与回答审稿人意见不同的是,不一定要“迁就”或“迎合”读者,因为无论回复能否让读者满意,只要回复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回复就会被刊登。所以,可以不同意或不接受读者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如果读者意见是对的,可以表示同意;如果读者意见是错的,当然要据理力争,拿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参考文献来。
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指出的研究中的错误,如果是非原则性或非致命性的,可以毫不犹豫地承认,表明今后的研究中要予以改进。但如果是原则性或致命性的错误,就要小心谨慎了,应该与导师及其他作者仔细讨论,认真分析,核实再核实、确认再确认。如果真的错了,论文就应该撤回,但通常没有那么严重。许多结果有不同的解释,各方都可以拿出参考文献来,谁对谁错很难分辦。有些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解释;只要有文献支持,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当然,回复应该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回复不必大长,高手过招,点到即止。恰当的幽默有时可以增加娱乐色彩,回复时也可加以灵活运用。
第二类读者来信的爆炸力有时超过完整的原创论著,一些诺贝尔奖成果也曾以读者来信的形式被报道。常常有作者遇到期刊编辑要求将论文大幅删减成短文(brief report)甚至读者来信的情况,尤其是那些很“牛”的期刊。此时,大部分作者很纠结,舍不得丢掉许多来之不易的研究结果;尤其国内作者还会担心这类小型论文是否能得到单位认可。不少作者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委曲求全”,将完整论文“下嫁”。对于那些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而言,这一选择是否明智值得思考,因为重新投稿、审稿、决定和修稿过程是不可预知的,不知道在这期间是否有人会抢先发表相同结果。
转自美捷登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下一篇:四步完成自主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