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7/16 15:06:58
初审是审稿活动中的基础环节,往往决定稿件的命运:退稿、修改或转交专家审理。
期刊编辑每天要面对各个专业以及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来稿,从客观上说,编辑难以对多学科的文稿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时就需要专家审稿进行学术把关,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一些期刊的编辑长期依赖专家审稿,自己承担的只是编务和文字编辑方面的工作,编辑的初审工作往往在专家审稿后才开始,从而使这项理应由自己负责的工作常处于缺位状态。稿件的审理如果一味地推给审稿专家,会使编辑完全失去对稿件的判断力,对稿件的理解只是跟着专家审稿意见走,一些本可以在初审中解决的问题却被遗留到后期复审甚至在编校阶段处理,不仅影响编者、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沟通,而且使得编辑不能真正地把握文章的质量。那么,作者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1.审结构
审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审稿方式。编辑在进行初审时,首先要看一篇论文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论文的撰写格式。
论文的结构形式,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它由前置部分———题名、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引言、正文、结论,后置部分———参考文献、附录等构成。
严谨的结构、完整的体系,是由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它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周密性。例如:审理一篇论文,首先通过题名、摘要大体了解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然后看文中的引言部分作者是否提出该研究成果目前发展的状况,是否说明他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成果具有的延续关系,是否指出自己的研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而后,文章在实验部分是否交代清楚实验仪器与试剂,以及实验方法;最后,在实验结果与讨论中,作者是否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梳理分析,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创新性。科学论文的这一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所决定的,它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实践证明,凡是结构有缺陷的论文,其成果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其结论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注重对论文结构的审查,就能够扬长避短,通过运用论文写作规律化解文献天书,提高自我的审读能力。
2.审公式
公式在论文中大量出现,其枯涩难懂,会给编辑特别是非数学专业出身的编辑的审读带来许多麻烦。此时可以自己如校对一样逐字逐句式地阅读公式。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很机械,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文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不明白,会觉得审稿是编辑的事情,身为作者何必去了解,其实不然,当你掌握编辑的审稿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先自己过审一遍论文,挑出毛病加以改正,增加论文过审的几率。
转自学术万事屋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如何识别一份期刊的真伪?
下一篇:被拒的SCI该如何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