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7/23 9:27:56
论文败在一张图
这几种情况会造成图片相关学术不端
引用不当或重复使用
很多作者往往为了节省时间,会直接引用别人已经发表的数据或者图表,但在引用时未完全理解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引用”的内涵,在引用后不标记出处,或虽然标记了出处但并未获得源文献的版权授权。
而另一种情况是,作者引用自己曾经出版过作品中的图片,认为自己是著作权人,并未获得源文献出版方的授权,或者重复使用自己已出版作品中的图片却未标记出处。
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图片引用不当或重复使用的学术造假。
修改使用不当
研究者将来自其他作品的部分图片进行缩放、翻转、旋转、裁切、拼接、像素修改等标示为不同的样品,直接用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或刻意修改重组图的部分内容以得到想要的结果,这也会造成学术不端。
篡改或伪造图片
最严重的图片使用不端行为应该是篡改或伪造实验结果所不能得到的图片,也就是说,论文的图片及其数据并非实验所获得,而是通过操纵实验结果伪造所得。
接受不完美
Nature对图像处理的规范建议
我们了解了涉嫌图片学术不端的情况,那么很多作者可能就会有新的担心了:是不是我只要进行了图片处理就算是“篡改伪造图片”呢?是不是就要卸载Photoshop“保平安”了呢?我们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合理的图片数据处理是必须的,但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合理”的度。
▲ nature medicine网站中针对作者投稿要求的截图,其中明确提到了最好使用photoshop和illustrator软件
如今为了获得更清晰完美、更符合实验结果的最佳图像,各种“美化”手段出现在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中,以达到比实际更理想化的图像效果。
但在Nature看来,“美化”是一种歪曲和失实,略有瑕疵的图像反而更能反映真实的世界。因此,Nature系列期刊发布了一个图像适当处理的简明指南供作者参考。
投稿的图像标准
与手稿一起提交待审的图像只能做最低限度的处理(如在显微照片中添加箭头)。作者要注意保存未处理的数据和元数据文件供编辑评估稿件之用,否则审稿进程可能被拖延。终审提交的数字化图像必须保证高质量,分辨率至少为色彩300 像素、灰度600像素、线条1200像素。
对于某些实验、领域和技术来说,一定程度的图像处理不可避免,但最终获得的图像必须正确表示原始数据且符合道德标准。以下准则可以帮助大家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准确展示数据:
作者应列出所有使用过的图像采集工具和图像处理软件包,并在方法中记录关键的图像收集设置和处理操作。
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地点收集的数据不应合并于同一图像中,除非所得图像来自于时间平均数据或延时序列;如果必须并置图像,应在图中明确划分边界,并在图例中说明。
避免使用修补工具(如Photoshop中的克隆和修复工具)或任何故意掩盖图像操作的功能。
改变亮度和对比度等处理只能均匀应用于整个图像(并同时应用于对照组),不应调整对比度以抹除数据;避免过度操作(如以牺牲其它区域为代价突出图像中的某个区域或有偏向性地设置阈值)。
提交修改后的最终数据时作者可能会被要求提交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图像。
显微镜使用
作者应准备好原始数据,按要求向编辑提交,并按收集到的分辨率提供图像来源。来自多个区域的细胞不应并置于同一区域,否则应在补充信息中说明。
具体指导原则
图像的调整应适用于整个画面,避免阈值操作、改变信号范围等。如使用了“伪着色”和非线性调整(如“伽马变换”),必须公开说明。在“合并”的图像上,个别颜色通道的调整有时是必要的,但应在图例中说明。
我们建议将以下内容与最终修订版的手稿一起发表:
设备类型(显微镜/物镜、照相机、检测器、过滤器模型和批号)和采集软件要列举在方法中,虽然仪器间存在差异,但关键测量设备的设置也应列出。
命名为“设备和设置”的补充方法文件(或作为“方法”的一部分),列出每幅图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数据等采集信息(xyzt和像素尺寸);图像色彩深度;温度、成像媒介等实验条件;荧光剂(激发和发射波长或范围、过滤器、二色分束器)。
显示查找表(LUT)以及LUT与位图之间的定量地图,特别是在使用彩虹伪色时;如果LUT为线性且涵盖了所有数据范围,则应进行说明。
处理软件的名称和操作 (如反褶积类型、三维重建、表面和体绘制、“伽马变换”、阈值和投影)。
获取图像的测量分辨率,增强图像分辨率的任何下游处理或平均处理。
电泳凝胶和印迹
阳性和阴性对照及分子尺寸标记基因应包含在每个凝胶和印迹中,无论是在主图或扩展数据补充图里。对于先前表征过的抗体必须提供引用;对于在研究系统中未能很好地表征的抗体,要详细描述其特异性以及实验中试剂的反应范围,这些描述应该作为补充信息或在抗体档案数据库中公布 (如Antibodypedia, 1DegreeBio)。
如果适当的处理可以提高清晰度和简洁性,那么我们鼓励在论文主体中展示裁剪的凝胶和印迹,但必须在图例中说明。
不建议对不同凝胶(印迹)上的样品进行定量比较,如果这种比较不可避免,则必须在图例中说明样品来自同一实验且凝胶(印迹)是并行处理的;将凝胶中不相邻的条纹并置时,必须清楚勾画出凝胶边界。
裁剪的凝胶必须保留重要条带。
论文主体部分中裁剪过的印迹应在条带上下分别保留至少六个带宽。
不建议提高凝胶和印迹的对比度,因为过曝可能掩盖其余条带;尽量使用灰色背景,如必须使用高对比度则应在补充信息中说明。
定量比较时,应使用适当的试剂、对照和线性信号范围的图像化方法。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在使用科研图片时,我们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能规避“图片处理学术不端”的雷区:
真实永远是第一位!合理化的图像处理只是为了让科研成果的表达更加清晰和形象,区分合理图片处理和图片造假的关键在于是否歪曲事实,只要你的处理是规范、合理且真实的,就不属于学术造假的范畴。
合理处理的原则:在确保原始图片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适当裁剪或调整图片大小、颜色、对比度、亮度等,不能只对图中局部内容进行修改,影响实验真实结果的体现,误导读者,更要切忌篡改、伪造或剽窃。
增强版权意识,引用或使用他人作品图片需要先得到他人的授权,重复使用已发表论文中的图片,必须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12种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方式”,注明出处、完整引用。
转自麦德辑学术编译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