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学姐记忆面包056——互联网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挑战

    阅读: 2022/8/29 10:25:08

    意见气候更加复杂:一方面,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于一身,使得过去难以产生全面社会影响的其它传播方式有可能更深刻地作用于更大范围的受众,从而使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变的复杂化。

    从众心理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群体的压力会让人产生失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网络中,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如果人们在某个群体中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同时,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它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

    网络传播个性化的特点也会使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得相对弱一些。

    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群体压力”的主、客体都变得模糊起来,因为“由于网络上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匿名的,就基本上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但是用户对网上意见的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更大的偏差,因为用户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他人的意见,出现镜式知觉(looking-glass perception)和假一致(false consensus)等认知偏差。”

    网络舆论更加分散:如果在传统大众媒体环境下引发和支持“沉默的螺旋”的基本条件在互联网环境下依然存在和成立,那么该假说在网络空间中就仍然基本适用。同时,鉴于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大众传播的特性,网络空间中“沉默的螺旋”的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4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中国文库:208种好书

    下一篇:伯纳德?贝雷尔森的生平经历与主要贡献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