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教育观念变革:勾勒新路径,转变教学观

    阅读: 2024/8/28 11:38:14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落实者,其教学观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重点不是体现在“如何教”,而应是解决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学习的过程。

    当下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综合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必须跟上时代变革的召唤,扎实立足课堂,保证教育要素的完整性,即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情境的完整性。其中“学习者”最为重要,教师通过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与人格成长同向发展。

    一

    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以素养导向学习目标,致力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及时跟进持续性的学习评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丰富的内心体验和能力的迁移运用,以此体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达到为理想和热爱而学习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有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提供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促使学习在学习者身上真实地发生。

    同时,教师又善于通过反思、诊断进行有效的教学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目前倡导的“单元整体教学”主张,教师以“专家思维”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如图1-3所示),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结构化。

    二

    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建构活动,教师不仅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炼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并通过多种形式将经验迁移至学生生活中,逐步达成由“学会”走向“会学”的更高境界。

    学习能力包括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

    如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其关键信息以某种形式的视觉形象(如图像、图表、图形或思维导图等)呈现出来,进一步强化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概念,使其变得深刻,且容易检索。这种方法可常用于阅读分析和复习积累。

    为了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记忆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知识的组块复习。先让学生建立“学习日程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根据主题或者规律分类,然后每天对这些划分的知识小块进行检查。同时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先快后慢”的原则,建议学生学在第1天、第2天、第6天、1个月等时间里不断复盘。事实证明,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就不会再遗忘了(如图1-4所示)。

    当然,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比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更重要。很多教师注重“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推演思路,类比分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并运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学习。著名的魏书生老师则经常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如出示一个文题,让学生变换身份、变换角度、变换时空来写,实现从“之一”写到“一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三

    重结论,更重过程性评价

    近年来,教育评价实践领域发生了范式转换,“对学习的评价”依然备受关注,但“为学习的评价”逐渐成为主流,这是一种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型,体现着一种建设性的评价观,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而不仅仅是看学习最终的结论。

    因此,对学习的关注已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大观念,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位一体的关系得以建立,评价被看成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注重过程中的表现。

    在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过程性评价”贯穿学习全过程。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水平。

    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的特点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时,教师还要对同伴评价进行再次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

    如在初中开展“平行四边形”教学时,教师针对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过程性评价表(如表1-1所示),以此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其实,重过程和重结论并不冲突,因为过程是结论的前提。教育的影响是具有长时效的,重过程和重结论之间的权衡就是重长远和重眼前之间的考量。从长远来看,过程扎实到位了,结果一定是好的。

    四

    从“关注知识”变为“关注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走着走着,教育会让“人”消失不见。究其原因,就是“分数”禁锢了许多学生的思想,将学习目标定为考出高分、考取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于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和刷题上,也就出现了孩子在写作中绞尽脑汁写出“过马路搀扶老人”“雨伞倾斜打湿父亲半边衣裳”。试想,如果一个学生缺少对生命的认知和敬畏,没有想象的能力,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快乐,不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意义吗?

    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教育的全部内涵,指向的不能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取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生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体验生活、理解世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的生命意义显现出生动活泼的一面,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的快乐。这才是教育教学所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更是强调: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感。教师要学会给知识加温,让知识经过情感的温润,如涓涓溪水慢慢流入学生心中,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喜爱,让知识深入人心。

    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人去成为“人”。但人不能仅靠自己成为人,而是需要不断接受外在教育的影响。同时,人最终又只能依靠自己成为人,毕竟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代替人去成为人。教育只能引导人的生成,引导人去追问自我,发现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教育、启发并赋予人生以意义。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72)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基于结构重建的设计:跨学科重建

    下一篇:教育观念变革:构建新格局,转变课程观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