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写作教学的检讨与前瞻

    阅读: 2024/9/3 14:07:08

    所谓“检讨”,主要是回顾并讨论以往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主要不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课程的问题。所谓“前瞻”,就是看看写作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检讨

    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检讨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

    检讨一: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大家从课时量可以看出来,目前语文课绝大部分课时实际上花在阅读教学上,写作课课时是很少的。有些学校一个学期作文只写两篇:一篇是期中考试,一篇是期末考试。那是极端的例子。大部分情况下写作文是有的,六篇、八篇,有的老师也非常用心,鼓励学生写随笔、写日记等等,但是所用的课时很少。按照合理的配置,写作课时至少每个星期有两个课时,也就是说至少占语文总课时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但是,语文老师为什么不教写作呢?这是有道理的。按道理讲老师应该很重视写作,因为在应试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面,写作是占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老师很重视,学生也很重视。那么为什么不教呢?一个直接的理由是:以往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没有用。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到教写作或不教写作效果其实差不多,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感觉到学写作或不学写作差不多。所以很多老师、很多研究专家就说,凡是作文好的同学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那就意味着写好作文和老师的教没有必然的关系。

    写作教学的三大套路:

    题目+范文

    情境+活动

    教写作技法

    为什么我们中小学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呢?其实,在写作之前这一段是有一些教学的,写作之前的审题教学是有的,写作之后的讲评教学也是有的。有些老师非常用心,对学生的作文作了仔细的批改和分类,做了很多,也有很多讲评。但是,这依然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因为,在学生开始着手思考,到他的作文最终完成,写作中间的这一大块,教师其实并没有指导。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课例,基本上局限在想象、构思、描写以及激发情感这几块。所以我说中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指的是从学生思考他的写作开始,到他开始写作,到他的作文完成,这一阶段几乎没有指导。

    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路子基本有三种。第一种,给个题目,加一篇范文。一看别人把这个题目写得这么好,你们写吧!这是一套路子。第二种是创设情景,组织一次玩的比赛让大家活动一番,活动一番之后,现在该有内容写了吧!那么大家开始写吧。第三种是讲一下章法,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几种办法,知道了这些知识,现在你明白了吧,你去写吧!这几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写作之前的活动,至于正式开始写作的那个过程,以及学生写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老师几乎没有帮助他去解决。有些教师尝试教一些东西,但是没有用。因为所教的基本上是一种应试化的造文法。就是说,写作要么不教,一教就变成应试化的写作教学。

    【要点评议 】

    三种写作教学样式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过程指导。

    检讨二:写作教学的主要症结

    前面说过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写作教学”的。

    那么,我们的写作教学总体上是什么样子呢?

    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路子:先看优秀作文,你看优秀作文是这样的,于是或者让学生模仿,或者老师在优秀作文中抽出一些静态的要素让学生练习,比如说要体现文化素养,就应该大量引用,似乎这就是优秀作文的要素,于是很多老师教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从小学开始就不断地抄写,不断积累好词好句、名言名句。其目的就是以后在写作中可以把自己积累的名言名句套上去。

    我给大家讲一个极端的例子。

    有一次我跟老师讨论的时候说:事先背好多东西,最后用一个题目套上去,这种写法本身就不妥当,生活中从来没有这样写作文的。但我们的语文老师却经常这样教学生。

    既然你这样愿意引用,那我干脆做得彻底些。与其只走五十步,还不如一下走到一百步。我说你这一招还太曲折,我教你一招。作文怎么开头呢?你就引用“爱因斯坦”,然后冒号、引号。说什么内容呢?管他说什么!题目是什么就让爱因斯坦说什么。没人知道爱因斯坦是否说过什么,批卷的老师也不知道爱因斯坦究竟说过些什么!如果作文写不下去,好简单,再引用:海明威也说过……管他说什么了呢!到结尾咱们再来一段引用。好多老师说,这怎么可以呀?其实,这种办法不是和许多语文老师经常强调的积累好词好句是一回事吗?无非是你引用名言名句是羞羞答答引用的,我引用却是直截了当的。这就是所谓的“俗招”,是作文的歪门邪道。如果在一次作文考试中全体学生都来“引用”,大家都知道后果是什么,那就是全体都没有好分数。高考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前几年少数人引用,分数很高;到后来大家都引用,分数就很低;然后老师再不断创造一些出其不意的新招。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研究当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写“真情实感”。

    大家知道学生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我们也知道,没有学生愿意说假话,也没有老师愿意让学生说假话。但事实上学生作文都在说假话,每逢中考、高考,学生考试一出来总有记者问,你写的是真话吗?学生心想:这个问题问得好蠢啊!写作文怎么可以写真话呢?有一年上海市的中考题目叫“挫折”。其实我们小孩子没有那么多挫折,但他们知道写作文要博得批卷老师的同情和关照。所以那一年作文之后,突然发现上海市多了好多单亲家庭,因为学生不是要让爸爸死掉,就是让妈妈死掉。这里我给大家讲一篇作文。

    今天是开学的典礼。学校要请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作报告,所以我们好期待这堂报告。这一天早上起来,骑着自行车,交通有点堵,我心里很急,所以就骑得很快,骑到一个交叉路口,黄灯在闪,我没有停下来,一下就冲过去,不巧碰到一个老人。虽然我有一点抱歉,但是我一想这个开学典礼要去,所以我就没有停下来,就直接往学校赶。到了学校开学典礼的现场,一看大家都坐着,作报告的专家还没来。所以我悄悄地进去找了个座位……接下来这个作文大家会写了吗?一定是这样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老人一瘸一瘸地进来,我一看这就是我撞的那个老人。那这个老人讲的是什么题目?开学典礼讲的什么题目,现在老师们能猜到吧?也能猜到。

    我们好多作文都是这个样子。老师希望学生写真情实感,但学生的作文当中很难能写出他的真情实感。这是什么缘故?我们作文到底怎么了?

    而且这个问题已经存在100年了,所以我们必须去正视,这里面一定有不得不如此的隐秘的原因。你看,假如有一个学生的作文是这样:早上起床急急忙忙,刷牙、洗脸、整理书包,然后出门上学。然后我走到了学校。

    大家猜猜,老师会给这篇作文几分啊?一定是不及格,批语是流水账。有些老师就会要求学生重写。学生一看老师评语就明白了,原来我从家里到学校是不能顺顺利利到的,顺顺利利就拿不到好分数。所以他就明白了,他第二次写作文,就写早上急急忙忙刷牙、洗脸、整理书包,然后上学,路上一定要出点事情……那就是写事要有波澜。然后呢?写文章还不能只写表面现象,要挖掘主题,要写出人物的亮点和闪光点。所以这个学生就没办法了,因为闪光点其实好难写。有一次写作文,学生说他是住校学生,夜深人静时,整个校园都静悄悄的,我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幢楼,第几层是我们老师的房子,还亮着灯,老师正辛勤地伏案批改我们的作文。学生认为这就是亮点。后来我问这个学生:半夜三更你不睡觉你在校园里瞎晃什么?你的眼睛是怎么看到老师在批改作业的?你的眼睛是会绕弯的,对不对?不然,你从楼下往上看,怎么能够看到窗户里老师在伏案工作?你怎么知道老师在批改作业啊?

    我们的作文大体上就是这样子。原因何在?我们现在知道主要是体式问题。

    【要点评议 】

    将百年来的写作问题归结为“散文写作”,这是深刻的洞见。

    大家知道,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写的作文其实叫散文,或者我加一个字叫“小散文”,或者叫不登大雅之堂的散文,不能登上文学殿堂的小散文。你看,小学是写记叙文,中学加一点所谓的说明文,好像好多学生都写过“我是一盏日光灯”,好多学生都写过“别看我的铅笔盒小小的,内容可丰富了”。到了高中,开始写所谓哲理性的议论文,它的体式是新概念作文。大家知道新概念作文有一个很经典的命题。现场作文,学生都在这边坐着,一个主考官进来拿了一个苹果,然后当众咬了一口,放在桌子上。同学们写吧!这就是命题。由这个苹果产生联想,生发哲理。

    【要点提炼】散文文体有两大特征:

    内容上:独特的感悟;

    形式上:独特的表达。

    因此不具可教性。

    我们已经明白了现当代散文的核心是独抒心意,散文是没有章法的。

    散文是散在骨子里的,这叫“随物赋形”,散文没有结构的规则。南帆教授是散文作家,也是散文研究专家。用他的话来说,一讲规则,散文就死了。散文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感悟。散文的第二特点,是形式上的创新,包括语言表达的创新。

    散文无形,这就是散文的特点。散文从内容上是独特的,在形式上是创新的,这个东西是很难教的。散文只能触发,只能培育,只能去触发、培育学生的写作热情。

    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大部分是散文,尤其是初中,现在散文好像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几。如果加上文言文,那就更多。因为文言文都是散文。我们现在教散文很奇怪,教文言文的时候,用的是一套现代的办法。我看高中老师教《劝学》、《师说》、《石钟山记》,用的都是现代的办法,大讲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但我们古代人写文章不知道这个东西的,这个东西是20世纪20年代我们从国外引进来的。古代人写文章要用章法,讲文脉,讲文气。现在我们老师把我们文学、文化传承下来的文言文经典作品统统降格为优秀作文了。老师上课其实这么说的。你看荀子同学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他的比喻论证用得很好,同学们学一学。你看韩愈同学这篇文章写得也不错,用的对比论证,同学们学一学。苏轼同学这篇文章写得也不错,他用的一个是事实考证,一个是举例论证。讲古代散文用的是现代的一套思维、现代的术语,这是没办法讲清楚的。另一方面,很奇怪的是,现代写作教学教的最多的却是用古代的一套章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首尾呼应,铺垫照应。这个古代人写古文时用的一套章法。现代人写文章从来不用这个办法,真正的散文家写散文也从来不用这个办法,但是在中学写作课堂上这些东西却大行其道。

    大家知道教学一定要有教的东西,教学一定是学习规范的。这就产生了冲突。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大体上教的是散文,但散文从本质上说是不可教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说为什么中国的中小学生要学年的散文,要写12年的散文,到底是为什么?据我所知还没有人问过这个问题,也没有人对这个问题给过答案。我们的作文教学一谈就是真情实感,这跟散文的体式有关系。因为离开了真情实感,散文就死掉了。散文本身就是抒发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真情实感是它的生命。而我们的老师只能用形式的、规范的办法去教,学生写出来势必要违反真实感,这导致了我们刚才讲的要有波澜,要有开掘,要以小见大,要有比照,要有这种僵硬的章法。

    我把整个写作教学问题描述为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教材里是有写作教学设计方案的,比如说我们高中教材,前面是阅读欣赏,后面是表达与交流,主要是写作任务,但据我所知老师们基本上不用。为什么不用呢?道理很简单,教了没用。如果它那个东西很有用,老师就会用。

    【要点评议 】

    为何我们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原因很多,但最为关键的可能与写作课程有关。王荣生老师让我们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长时期、大规模出现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写作课程一直以散文的写作作为课程内容。正如刘锡庆所言,我国中小学生的“作文”“实际上是‘散文’的习作”,“其特点及写作要求大略与‘散文’相同,只是由于它‘文学性’不足,一般较难跨入文学文体中‘散文’的殿堂”。因此,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很可能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错误选择而造成的。

    目前已知“文学性的散文”具有不可教性,人们大力提倡的写“真情实感”也基于散文写作这一课程内容。但是,不断让学生写文学性的散文,学生们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吗?最终的结果就是出现众多的应试性的“小文人语篇”。那么,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在“文学性的散文”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另外找寻其他文章体式呢?

    如果写作教学不再教“散文”写作,应该教学生写作什么样的文体呢?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三个你认为值得让学生学习的文体。

    第二,老师还是要教写作的,尤其是在复习阶段,但是一教就是教章法,就是教应试技法,就是教所谓的“俗招”,而且这个俗招的来源很奇怪。所以如果在座的老师要敢突破的话,其他老师走五十步,你走一百步试试看,你会比他们好。但是,当我们走到一百步,你一看,其实都是违反写作基本准则的。

    二、写作课程的进展

    写作课程和教学研究的进展可以从三个方面介绍。

    (一)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当然包括一线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探索,但是主流不是这个。

    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主体,主要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一些博士,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六七篇博士论文。目前我们写作研究说清楚了其中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写作能够说清楚是两句关键的话。

    这些博士论文分别是:

    何更生:《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周泓:《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西南大学,2002年。

    叶黎明:《语文科写作教学内容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魏小娜:《语文科真实写作教学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

    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周子房:《写作学习环境的建构》,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第一句话: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

    第二句话:写作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

    我们已经知道了写作的过程及步骤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从构思到起草,再到修改、修订、发表,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过去我们教写作,先构思,想好以后落笔,几十分钟里面写出来,然后做一点修改,这样的写作行为方式是违背写作实践的。去年上海市写作学会开会的时候,我把我一个稿子的前后六个版本给老师们看,我第一个版本是什么样子,第二个版本什么样子,目的是让大家感受写作就是不断修改的过程。

    【要点评议 】

    用“语境”、“语篇”这两个核心概念来理解写作至关重要。强调“语境”意味着对写作目的、写作对象等要素的重视,强调“语篇”意味着文章制作不再像从前那样被看作写作的唯一任务。

    (二)课例研究

    课例能够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我给大家讲一个很简单的课例。

    这是李白坚老师的一堂课,这堂课看起来和别人差不多。李白坚老师在课桌和讲台上拉了一根橡皮筋,相当于设置了一个情境 ,李老师要跨过这个橡皮筋,让学生进行观察写作。这个情境设计好像很多老师也会做,没什么稀奇。但是李白坚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呢?他准备好,准备跨,但是他做的那个跨过橡皮筋的动作是慢动作。先准备,然后一个脚起来,然后跨过来,有动作,有表情。然后再跨过来,然后再落下来,他用了慢动作。这个情境设计表明了老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

    写出描写的两大诀窍:

    过去我们写作文,尤其是一写记叙文,写散文,老师就讲要生动,而一讲要生动,就强调要学习好词好句。但我们根据现在的研究已经知道,生动不是言辞方面的问题 。生动的核心是具体 ,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另一件事情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 。描写的核心是这个。今天我在给大家讲课,我现在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综合的。你要写我讲课时候的情形,你就必须把我综合的东西分解开来。手如何,眼睛如何,身体如何。你要展开这段描写,你就要把瞬间的时间拉长,所以写生动的核心是写具体,写具体的核心是上述两个方面。现在我们来看,学生写不具体、写不生动是什么原因?不是他们缺少所谓的好词好句,而是他们缺乏把瞬间的东西拉开来的才能,他们缺乏把综合的东西分解开来的才能。也就是说,你不把事物分解开来教是教不会描写的。很多老师要求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是做不到的,因为学生不知道观察什么。

    【要点评议 】

    以往的写作教学很多知识都教错了。

    很多老师写作文的时候要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光提要求没有用,你要有具体内容。有一个老师让学生写一个橡皮,橡皮有什么好写的?但是这个老师讲,同学们把橡皮闻一闻,把橡皮在纸上擦一擦,在桌子上擦一擦,在地下、在水泥地上擦一擦。再把这个橡皮扔一扔,在地上扔一扔,在墙上扔一扔,把这个橡皮在太阳下照一照,现在好写了吧。同学们都说现在好写了。换句话说,要学生学会描写,不是教学生仔细观察,而是要教给他分解的方法。而分解的方法是要学生去感受的。所以李白坚老师上课的时候,就用慢动作。因为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描写就是把很短的时间用很长的篇幅来叙述 ,慢动作就是把动作放慢拉长来展示 。

    我们从一线教师课例当中,也能看到一些写作的原理。现在我们正在收集这些东西,我们希望不断从这些课例中看到一些原理。好的老师为什么教得好呢,他一定有道理;其他老师教了没用,为什么没用,一定有原因,一定是教的东西不对。是不是这样呢?

    据我所知,以上实践探索的成果已经有不少了。比如说山东邹平县,在教研员的带领下,积数年之功,编制出版了统一使用的写作教材《随笔化作文导学》,全县初中每周制度化地实施两节作文指导课(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写作文),有些还以写作教学创出了学校的品牌。江苏省常州的郭家海老师利用量表作为指导写作的工具,香港大学的谢锡金教授、岑绍基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何万贯教授等,在利用量表指导写作上均有研究和实践。

    (三)国外的借鉴

    我再给大家看一些材料。

    【要点提炼】例子告诉我们:任务驱动是有效的写作学习途径。

    这是美国小学生写的作文:“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任选一个州,介绍这个州的风土人情”、“美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的未来职业是什么”,这是小学生的题目。小学二年级学生,一写作文就是写论文。当然是小孩子式的论文,他要做研究,他进行研究性写作。八岁的小孩,到图书馆借了很多书,当然很多是图画书。这个小朋友,写的是蓝鲸,他的整个论文由三页构成,第一页封面、标题、蓝鲸,下面他自己还画了画。然后正文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概要介绍,第二部分是蓝鲸吃什么,第三部分是蓝鲸怎么吃,第四部分是蓝鲸的非凡之处。下面还有参考文献。人家小学生二年级在写这个。

    几年前我把这个材料介绍到国内之后,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有个老师很感兴趣,后来他不断地领着学生去做研究性写作,也做得很好。他们学生展示的时候我去听了。有一个学生很有意思,他有个题目是,鸡为什么不会游泳?他查了很多书,很多书都说鸡之所以不会游泳是因为鸡的爪子同鸭和鹅不一样,鹅与鸭的爪子是连起来的,中间有一个蹼。这个孩子对这个结论有怀疑。他的家长很支持,帮他买了一只鸡。然后他和妈妈一起到池塘边上,怕那只鸡淹死,在鸡腿上绑了一根绳,然后把鸡扔到水里。

    扔到水里后小朋友发现,开始的时候鸡会扑腾,会挣扎,也会游几下的,所以说鸡不是不会游泳,开始是会游几下的,后来才慢慢沉下去了。他把鸡捞上来,发现原来鸡的羽毛同鸭和鹅的羽毛不一样,鸭和鹅的羽毛是防水的,鸡的羽毛是不防水的。我们说的落汤鸡指的就是这个,它的毛全都湿了,很重很重,导致身体扛不住了,就沉下去了。他于是写了这篇作文。很好的文章啊!原来我们以为中国学生不会写,其实中国的学生要么不做,做起来并不比国外差。

    三、写作课程的重建

    我个人判断,写作教学的突破近在咫尺,不是在今年就是在明年。我们的说法叫“写作课程的重建”。我刚才讲了,我们中小学写作教学是几乎没有写作课程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建。这个重建包括课程内容,也包括教学,课堂教学的样态。

    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建有两大关键:一是建立合适的写作类型,二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学情。

    (一)写作课程的三大类型

    请写出“任务写作”的三个要素:

    写作课程必须研究写作的体式以及语境要素,就一定要突破写作仅仅是写小散文的这种格局。一百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种格局不突破,写作教学就没有办法改善。现在很多老师都在做探索,这当然很好,但如果仅仅探索散文的写作、随笔的写作,效果还是有限的。一百年来,我们写作都在教散文写作,如果一百年时间都没有解决这件事情,说明这个事情是无法解决的。必须改换解决的思路,必须改换解决的方式。因为我们知道,一百年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专家远远比我们要聪明,远远要比我们有学问。早年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是什么人?胡适、梁启超、林琴南、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等,哪个不比我们聪明?哪个不比我们有学问?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有问题。一百年里有多少优秀的教师,这些优秀的教师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他们的学问远远比我们要好,他们对事业的追求也比我们执著。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所以必须从体式上去突破。那么,写作课程应该如何突破重建呢?

    根据我们的初步构架,写作课程的写作类型可能有如下三大类。

    第一类:任务写作。

    这个国外也有的,但是国外的分类,比我们要复杂,我们缺乏这样的传统。对语文老师来说,我们不能搞得太复杂。任务写作就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写作对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写作目的,有一些比较有规范的写作样式。比如在今天,我们在谈论写作问题,我请老师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这就是任务写作。你的话题是关于写作,你的写作语境是来参加一个研讨会,你的写作目的是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你的写作的对象是我们参加会议的这些专家教师。在这样一些情景的大致制约下,你来写一篇东西,这篇东西显然和你去跟一帮学生去谈怎么来写作,完全不一样。

    这方面香港做过一些案例。比如说写投诉信。你买的东西不合适,你到商店里去退,服务员态度不好,不让你退,你打算写一份投诉信给他们的上司,给他们的监管部门。写投诉信显然不能像现场的时候那样去争去吵,你要有礼有节,你要把事情讲清楚:你买的是什么东西,你为什么要退,你要向人表明你的要求是合理的。

    【要点提炼】任务写作特征:有具体的写作对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

    再假如有这样一场选举演讲,不同的人来听你的介绍,根据你的介绍他们将决定是否投你一票。你要说自己为什么要参加选举,那就不一定是讲道理,不一定是平铺直叙地讲你的事迹了。你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就必须激发听众的情感,使他们愿意投你的票,这种写作就是任务写作,任务写作可能是写作教学的主流类型之一。

    刚才我给大家看的美国小学生写的那些题目,英、法、德等国的大学入学考试题目,基本上都是一种任务写作。

    第二类:创意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创作。

    写作创意写作的两大作用:

    我们过去写散文的时候,总感觉很虚假,因为那是用创作的办法来写一个不适当的东西。创作的办法其实就是想象。诗歌、小说、剧本这些写作很重要,小学生要写点童话,写点寓言,写点故事,写点诗歌。中学生可能要写点小说,写短篇小说等等。这不是要培养作家,作家是培养不出来的。但是创意写作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培养想象力培养情感,第二个是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浙江大学金建人教授曾经从写作的角度来谈散文,他谈的核心词是语言、思维、文体三位一体,也就是说,我们讲语言,其实讲的就是思维,这里的思维就是写作思维,而写作思维就是文体思维。诗歌思维、小说思维和散文思维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所以,文学创意写作,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小说家和小说批评家沃尔夫曾经说过一段话:要学会读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写小说。只有你自己写过以后你才能明白。最近我看了《中华读书报》一篇文章,说的是那个多才多艺的李安导演,他觉得沈从文和汪曾祺的作品实在太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他拍电影的时候都不知道找谁来演这个角色,他说简直不知道人家的笔触是怎么把这个东西写出来的。我们看到一个东西,作家也看到了这个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写出来,即使勉强写出来了,和作家写出来的还是差距很远,这就是语言的功力。写作必须建立在对语言敏锐感觉的基础上,而诗歌的创作,小说的写作,包括好的散文的写作,都能够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每一个作家都是在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他最细腻的情感。比如《散步》这篇散文中的第一句:“我们一家去散步:我、我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里面是有意味的,这个句子之间逗号、断点之间是不能动的,动了以后就不能表达出要表达的意思。

    而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的老师,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已经没有了。而创意写作有助于培养语言感觉。

    创意写作其实是便于教学的。诗歌是有层次的,小说是有规范的,戏剧也是有层次的,凡是有层次有规范的东西,老师都可以教,当然我们教不出小说家,教不出诗人,教不出戏剧家,但我们可以教学生能够写出像样的一个小说、诗歌和剧本。有一套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总标题是“开始写吧”,其中就有创意小说的写作。小说的核心是冲突,找到冲突以后怎么展开,是有规范的。这些规范性的东西,国外已经全部提炼出来了。而这些都是可教的。

    第三类:随笔写作。

    随笔也叫散文,这是我们传统写作的部分。我个人认为随笔写作和散文写作只能作为写作教学的辅助部分。我刚才讲了,这不能直接教,但是可以触发,可以激发,可以用种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写作的激情,写作的潜能,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散文是最中国化的,这是我们中国的特色。很多研究文学的人,包括南帆教授,他们都认为散文是最高级的,散文无所傍依,它是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这种人生的感悟,必须用精准的语言才能体现传达出来。现代散文,更倾向于不用那种迂回曲折的传达方式,这是当代散文语言的变化。南帆先生曾经分析了一个句子,朱自清那个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现代散文家眼里这个句子写得是很笨的。因为用比喻就是迂回曲折,因为从正面写你写不清楚,说明你笔力还不够。所以现当代的散文作家,他们追求的是直接去写那种细腻的、复杂的、曲折的情感和认识,这要有很高的才能,是很难的一件事。你把昨天的痛苦和今天的痛苦分开,你分得出来吗?把你这件事的高兴和那件事的高兴表达出来,你能表达吗?这是好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散文很重要,而且散文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大家知道古代文学正宗就是散文和诗歌,你讲古代文学就是讲散文。

    【要点评议 】

    写作课程有三大路径:任务写作(或实用写作)、创意写作(文学写作)、随笔写作。三者之间当互相配合,构成完整的写作课程体系。

    (二)基于学情的写作课程

    对教学来说,老师们很关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且我们知道,越是应试越要研究学情,这是个规则。例如,学生作文写不长,什么原因?学生表达很生硬,什么原因?你要知道学生的写作状态、他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你才能找到他的原因。你要去分析他,然后你才能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去克服这个困难。

    【要点评议 】

    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写作课程的基本要义。

    例如,初中老师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不长,写了三四百字就很费力,有什么好办法呢?用头脑风暴式的那种自动化写作,这是教写作的一个策略。你不管意思连贯不连贯,不管句子表达通顺不通顺,你只要一口气写下来,这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对此,香港做过一个小试验,先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写。发现两个奇异的现象:写作才能较差的人,经常是说的内容多,写的内容少,很多说的时候有的意念,到写的时候就没有了。为什么呢?回避了,删除了。写作水平好的同学则不然,他说的内容和写的内容基本上差不多。因此,对于前一种学生一开始就要他不断写,不管他写得通不通,不管他写的是否扣题,每次写两千字,三千字,等他会写二千字,三千字了,你再跟他说,内容要集中,他才能学会,当他写不长的时候,你跟他说内容要集中,他没有办法写。

    很多老师都问,写作教学要序列吗?有序列吗?这个说法是值得斟酌的。如果你强调的只是写作教学有个计划,那是可以的。有计划总比没计划好。但是你一定要寻找一个序列,甚至还要求是科学序列,那是有问题的。序列在哪里?序列不在你老师那里,序列在学生那里,写作序列在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那里 。这一次我们班学生写作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这些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办法就是下一次上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所以序列只能在学生的写作行为中去找。

    【反思 】

    你以往是如何理解写作课程的呢?你是否希望通过一个严谨周密的知识序列教会学生写作学习?但是,写作是否需要序列?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序列呢?

    王荣生老师提出:写作课程应当基于学情,这是变革写作课程的极为重要的取向。序列在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中,序列只能在学生的写作行为中去找。

    因此,当你开始批阅学生习作之前,请你务必默念下面几句话:

    你不是简单地为学生的作文评判等级,你是通过批阅作文了解学生的学情,你应该从中发现学生的写作症结所在,你将据此确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你的写作教学指导。

    很多学校在做写作教学的探索,在搞写作规划,写作序列,写作的科学序列,先想什么,后写什么,都是不合理的。我已经说过了,有序列比没序列要好,但是你这个序列只是一个筹划,是一个事先的布局,这个布局有没有用,你光讨论这个布局本身是没有办法的,你只要在实践中用过以后才发现,这个布局没有用或者这个布局有用。所以对语文老师来说,你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找到一个点,这个点不是由你主观想象的,这需要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分析他们的写作行为。为什么要批作文?

    不是要给学生打一个分,而是要通过学生的作文去分析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处是什么,你如何发扬其长处,你怎样克服其短处。

    所以我们对老师有一个建议: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 ,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

    相对于阅读而言,学生写作水平的分化程度更容易被老师觉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内隐的,是碎片化的,张三与李四对文本的理解教师是难以把握的,老师不能感觉到学生的差异性。至于写作,因为学生已经把他的写作结果呈现在你面前,阅读的结果是在头脑里面,写作的结果则是有迹象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没有迹象的,但是写作有迹象。所以写作更容易让老师判断学生的不同,写作更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选择内容方法。有些学生写作才能已经很好了,不需要你教了。

    你就可以去激发他,去鼓励他投稿,去鼓励他得奖,就完了。另外一部分同学,你分分类,这一类同学这一阶段主要做这个,那一类同学主要做那个。所以我们可能会提这样一个说法,叫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建 ,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写作这个领域,可能是一个要大改的领域,而大改的一个主要取向就是基于学情。

    问题研讨

    中国百年写作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中国写作教学究竟应该向何处去?

    王荣生教授的报告为我们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和基本走向。

    理想的写作教学必须是基于学情的。写作教学不是基于写作理论,让学生掌握若干写作规则与术语并不能使学生形成写作素养;写作教学也不是基于一些名篇佳作,让学生阅读背诵若干范文,然后不断模仿,这同样不能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首先,母语状态中的写作学习,学生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由“不尽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生写作水平的不高,通常不是结构性的整体缺陷,而只是局部性的要素缺失或错误。教师只需对这些问题加以补充或改造,就可以较好地提升整体写作水平。

    其次,学生的写作问题都直接显示在其所写文本中,作文就是学生思维外显的结果,最易于为教师掌握。因此,教师只需要分析学生习作就能够把握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准和所存在的问题。

    但是,写作教学经常忽略学生在写作中的关键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虚应故事,只是笼而统之地列出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泛泛要求,例如,“描写不够具体”,“中心不够突出”。但是,“什么叫描写不具体?”“为什么描写不具体?”“如何才能描写具体?”这些一系列问题在写作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研究,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依照自己的经验与认识自行其是。

    基于学情建设写作课程这一主张,为写作课程建设确定了合理的逻辑起点。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8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高一高二高三新学期学习指导

    下一篇:新学期怎样学习文言文?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