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9/6 9:37:21
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评价好课的标准,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他的标准也不一样,心中的“好课标准”本质上就是一个世界观,一个方向标、一个导航。在我心中“怎样的课才算得上一节好历史课呢?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历史课呢?略谈如下,以备后忘。
这主要指向培养学生的德商和情商,这个标准来自于“教育的根本目是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奠基”。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就只是讲好历史故事,没有联系生活指向照亮现实,也没有为学生未来美好生活起到一点启示作用,更没有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根本就算不上一节优等课,顶多只是一节常规课,这就好比一篇没有高远立意的文章,读完之后给人感觉虽然文字优美,却是空空而谈。
一切历史都是古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断择优而行并为之奋斗的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创设逼真合理的历史情景并带领学生体会古人抉择的艰辛不易,感悟抉择的智慧奥妙,而并不责备于古人,掌握择优而选的生活方法,以至于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和随时可见的抉择时,能够从容慎重、合理预测、多方考虑、从实际出发做出最优抉择,力争将学生代入未来生活的轨道,将课堂变成学生面对未来生活的第一实习基地。如面对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政权不稳的现状,刘邦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他为何要做出这样的抉择?他做出这样抉择结果如何?你从刘邦做出休养生息抉择对你有何启发?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刘邦除了休养生意抉择之外还可以怎样抉择?如果这样抉择有何结果?这也就培养了学生面对生活的底气和能力。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将来也不会有美好幸福生活,这样的人甚至将来都是危险的人。
这主要指向于培养学生的“智商”,这个标准主要是基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言。如果一节课能够带动学生不停地动脑思考至少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审辩式教学主张“不追问、无学习”、“不论证、不结论”,这也与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相吻合,质疑追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推力器。问题就在于如何进行追问?当出示一段史料、一张图画、一张地图、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开始追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还可以换哪种方式来表达你的想法吗?你能得出关于……怎样结论或者判段?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结论或者判断?(其实就在问学生能为你的结论找到证据吗?)你认可史料中的观点吗?不认可理由是……,认可理由是……,你能查阅课本为你的结论或者判定找到证据吗?材料中的结论可信吗?老师有这样一个疑问……,大家能齐心协力帮我解答吗?除了这位同学给从……角度做出了非常不错的思考外,难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没有其它角度的思考吗?你能举例说明你的理由吗?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学生不仅掌握了结论,还掌握了质疑论证结论的思考习惯和方法。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这个过程并不是老师一人在质疑追问,学生被动作答,最好状态就是学生也来质疑追问老师,课堂呈现出一番活泼自由的轻松状态。
当然,历史中除了培养质疑追问、论证求解外,还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聚合思维、对比求异思维、推理思维、合理想象发散思维、一分为二辩证思维、由果导因的逆向思维等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前提,也是一个人所有能力的核心能力。
教材是通向好课的通行证。我们现在所用部编版历史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也是全国优秀权威专家比较一致的符合主流意识的实践智慧结晶。善用教材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够提炼出教材主题并建构教材,能够理解这节课在大单元里处于怎样的课程地位,也能够找到本节课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善用教材也要合理地根据主题和学情开发好课本辅助资源。一切善用的目的都是为育人服务的。
善用教材并不是无能的表现,利用一些网络或者利用其它一些的未加证实的观点来推翻教材观点也不见得就是高手。
总之,我心中的好课是:心中有教材,一手抓德商,一手抓智商,最终指向为学生未来美好生活奠基的课。
一节好课就是我也心中的太阳,既能能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也能照亮我心扉。
转自高中历史教研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策略+案例,巧妙设计暑期实践作业
下一篇:记一段集体备课磨题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