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微课设计的六种实用技巧

    阅读: 2024/9/23 17:57:19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微课的教学价值,纷纷开展了基于微课的设计开发、竞赛评比、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翻转课堂、教师专业发展、移动学习等的应用实践与项目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中小学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水平。

    但我国微课建设仍存在“重开发轻应用”“重技术轻设计”“微课体系缺失”等问题,导致开发出的大量微课作品质量不高,使用方式落后,应用效果不明显。

    究其根源,是教师对微课教学的本质特点把握不准,缺乏微课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下面介绍六种简单实用的微课设计技巧,希望能给教师设计微课一些启迪。

    标题要有吸引力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用户正式学习微课内容之前首先是通过其标题来取舍与判断的。

    好的微课标题会让人眼前一亮,先声夺人,能吸引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微课内容“短小精悍”,故标题也应“短小精准”,即:

    微课标题字数不宜太多,宜简明扼要(短);

    反映的内容主题要小,不要宽泛模糊(小);

    标题文字精练、概括性好(精);

    教学目标与适用对象等定位准确(准)。

    此外,微课越来越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符合在线学习的规律和要求,标题名称要有新意和特色:

    或能表现主题,或是特点概括,或能激发兴趣,或有目标愿景,或是方法比较,等等。

    此外,微课标题的表述方式尽量多样化,除最常见的陈述句式外,可以适当采用疑问句标题(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大标题+小标题”或“主标题+副标题”的微课标题(适合系列化专题型的微课,利于构建微课知识体系),或结合当前时事热点,适当引入网络新名词作为微课标题。

    总之,微课标题要做到准确表达就实避虚、浓缩精华抓住要点、生动传神抓住视线。

    资源构成须完整

    微课不等于微视频,也不同于课例片段,更不是浓缩课。

    微课是一个简短而又相对完整的教与学活动的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整体。

    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还包括与微课主题配套的辅助学习资源,如微课学习指南(任务单)、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思考题)等,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微课构成的“非常4+1”(如下图)。

    这五部分资源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课。

    因此,微课设计不仅要制作好微课教学视频,还要设计好教师开展微课教学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资源,以及学生利用微课进行高效学习的“微课学习指南”(任务单)。

    这五部分资源把微课的建设环节与应用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既提升了微课开发的品质,又促进了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

    微课“非常4+1”资源构成图

    交互设计最关键

    微课不同于传统线下的“面对面”班级教学。

    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是微课设计与应用的一大特色,即“教”的环节一般由教师提前录制成微课,“学”的环节由学生在课前、课后等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个性化学习。

    情境创设不可少

    “创设情境”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法宝,教学情境是有效提升微课可视化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

    微课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营造的教学情境宜简短,一般就是几十秒,最多两分钟,拖沓冗长会破坏微课的教学结构,使微课显得头重脚轻、主次不分;

    二是微课情境要与主题紧密相关,能说明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是微课情境类型尽量多样化,可以是故事、案例、问题、动画、科学、人文、活动等;

    四是情境要有一定的新颖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五是情境出现时机要灵活,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创设,而不应拘泥于仅在开始或导入环节出现。

    “一对一”感觉最重要

    微课不同于班级课堂教学。微课的简短性、多样性、层次性与“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非常吻合。

    因此,微课教学与学习如何精准服务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与体验更为重要。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强化微课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服务。

    一是微课教学语言表达方式要“一对一”。

    二是语速要适当偏快些。

    三是时间分配要精确。

    在线微课是趋势

    我国当前的微课更多的是离散碎片化的“线下微课”,制成的微课多放在电脑硬盘、U盘或网盘文件中,偶尔应用于课堂辅助教学或课前预习,微课的共享易用性体现不够。

    在移动互联时代,应该将这些“线下微课”资源重新整合、优化设计、改造利用(如以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组织方式发布在微课网络平台、移动APP、微信版微课),供用户在线访问、浏览、观看、练习、评论、反馈,营造一个完整的微课学习生态环境,形成应用面更广的“在线微课”。

    转自教研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55)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要想清楚教育的基本问题

    下一篇:新教师站稳讲台应过好“五关”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