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历史选择题技巧之“二选一”该如何选?

    阅读: 2024/9/30 10:58:53

    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运用所学知识排除了两个选项,但是剩下的两个选项,怎么看都不能排除,因为感觉两个答案都对,于是最后也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导致孩子们最后只能在二选一中进行盲选,特别让人emo。

    盲选是同学们在考试中特别纠结的,因为无把握,只能是抓阄式的,最致命的是,纠结到最后选择的那一个一般还都是错的,因为运气的天平从来不会倾斜到自己身上。这也算是同学们做题中遇到的最纠结的问题了吧?

    今天就来谈谈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首先,确定材料主旨法

    现在的历史选择题,出题规则很明确,越来越淡化对识记性知识的考查,能力素养的考查是新常态。这样的新常态往往伴随着历史情境,历史情境的创设需要材料,所以用材料创设历史情境,然后设置问题,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是当下新高考试题的一个命题趋势,这就是所谓的沉浸式的历史试题。选择题也如此,一段史料,命题人不可能没有主题,而我们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摘选的材料主旨,材料主旨出来之后,要看设问,看问你什么?然后把总结概括出来的主旨和剩下的两个答案相比较,如果问你的是反映和说明类的设问,那就选择推导出来的那一个,即所谓二次推理出来的。如果是据此可知,那就是靠近材料的那一个。我把这种做题方法称之为“近水楼台”,类似于做英语选择题的“就近原则”。

    其次,关键词突破法

    关键词突破是老师常用的方法,而且学生也甚为深知,可是这样的方法对二选一的题目该如何突破呢?

    众所周知,一段材料说明一个主旨,但是说明的方式多样化,这就给总结材料主旨带来难度,当出现一段晦涩难懂的史料,我们的能力受限,对材料词不达意时,我们不妨可以试试关键词突破法。找出材料中我们认为的关键词,然后,在两个拿不准的答案中寻找跟关键词相关联的那个选项,关联度比较密切的一般都是正确选项。

    再次,实行逆向带入法

    这种方法就像我们数学不好的同学,在做选择题时,可以把答案带入,反过来逆推,这种方法做数学耗时耗力,但是在历史的两个备选答案中是可以使用的。例如反映类的选择题,后面一般跟的都是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本质性的,材料只是这种规律性东西的一个表现形式,他们之间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所以剩下选项之所以迷惑你,终归还是你的哲学没有学好,对现象和本质认识不清,这类题,学生经常错。

    还有一类是说明类的,说明类的材料和选项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类似因果关系,前面材料是因,后面答案是果,有时候也可能反过来,反正说明类题目材料和选项之间是正相关,这样在两个选项中按照正相关,我们就可以直接将两个选项带入材料看看,是否正相关,也就能够得出正确选项了。

    最后,注意正确的无效选项

    学生用知识储备排除了两个答案之后,剩下的两个答案之所以不能区分,问题还是出现在解题思维上,有些选项的迷惑性很强,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其实我们只要注意下解题思维,就可以达到破圈的效果,因为在迷惑性选项里,选项呈现的结果性论述没有任何错误,也就是说,如果割裂去看这个选项,其说法没有任何错误,但是,放在材料里看,根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都是比较后得出才是正确,即前提必须在材料里有比较性的陈述,一旦材料没有比较性的陈述,这个选项是站不住脚的,也就是错误选项。

    二选一的情景在学生做题时会常常出现,其实不用纠结,只要方法用对,就会选出正确答案,方法不对,努力全白费!当然,方法也不是全能的学生还是要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形成历史素养,这样在做题时再辅以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自一周闲言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39)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历史材料题中的“概括”问该如何作答?

    下一篇:历史教学值得内省的三个问题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