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0/14 13:50:54
我们常说,一个好的选题应当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课题选题也不例外。然而,在很多人看来,理论与实践相链接,是一个影响课题选题质量的操作难点。为此,我们围绕已立项的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归纳总结出课题选题“理论-实践”相链接的五种情形,供大家参考。
一、技术应用评估
这一情形,“实践”的一面体现在“技术应用”上,即关注现代技术在特定领域的现实应用效果。“理论”的一面体现在“评估”上,即评估上述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表面上看,这里的“评估”是个动词,似乎仍是实践层面。但是,对课题研究来说,“评价”往往意味着要先构建一个理论层面的评价体系,然后才能对特定技术展开实际评价。因此,“评估”对应着理论性。而作为中介的“技术”,最终把代表实践的“应用”和代表理论的“评估”链接了起来。
比如,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课题“数智赋能大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系统构建及实证追踪研究”,研究的是数智技术赋能大学生体质健康。其中,“智慧系统构建”其实是先构建一个有关“数智赋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理论模型,对应着理论性;“实证追踪”是指在上述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系统,并长期监测其现实运行情况,以更好地改进这个系统,所以它对应着实践性。类似的课题选题,还有2022年国家社科立项课题“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平衡性的智能化监测与评估研究”,以及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课题“AI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转型的内生逻辑与应用评价研究”。它们分别以“数字技术/AI”串联起“理论”(监测体系/内生逻辑)和“实践”(评估/应用评价)
二、政策效度跟踪
“政策效度跟踪”这一情形,可细分为“技术政策效度跟踪”和“非技术政策效度跟踪”两类。前者其实是“技术应用评估”在政策领域中的细化。也即,特定领域之所以应用某项特定技术,往往是因为国家出台了某个鼓励性政策。当然,除了技术属性鲜明的政策,现实中还存在大量跟新技术关联不大的其他政策。但不管是技术政策还是非技术政策,“政策”始终是实践导向、面向社会现实的。相比之下,政策的“效度跟踪”则带有理论性的一面,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政策”把理论和实践链接了起来。
关于“技术政策效度跟踪”,我们仍以2022年国家社科立项课题“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平衡性的智能化监测与评估研究”为例进行说明。选题中的“数字乡村”,对应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这是一项国家政策,体现着实践导向。而“智能化监测与评估”虽然也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应用,但应用的大前提是,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才能对“发展平衡性”进行测度,所以后者对应着理论性。“非技术政策效度跟踪”的课题选题实例,有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体育的效果评价与跟踪研究(2023-2026)”。这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体育”,对应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精神,而“效果评价与跟踪”则少不了构建具体的评价体系。总之,这个选题借助“政策”同时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
三、群体干预设计
“群体干预设计”这一情形,说的是课题选题聚焦社会上的特定群体,关注上述群体存在的现实困境,并设法干预其困境,改善他们的处境。这些特定群体及其存在的困境,是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对这些困境作出干预、治理,体现出“实践”的一面。而要想干预得当,有效改善这些群体的现实处境,就需要利用理论思维分析困境,科学设计干预思路,这体现出“理论”的一面。
以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课题“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口语互动能力退化评估机制及干预研究”为例。选题里的特定群体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要干预的“困境”是“口语互动能力退化”。而要有效干预,就得先对患者的口语互动能力退化的程度作出评估。同时,“评估”本身,又是一个涵盖评估目标、评估内容、评估方式、评估标准等诸多内容的理论体系。围绕它们实施干预,才可能更好地应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口语互动能力退化的现实。类似的课题选题,还有2020和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课题,即“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潜在风险及制度规范研究:政府规制理论的视角”和“孤独症儿童作业治疗玩教具设计与效果跟踪实验研究”。它们都围绕特定群体存在的实践问题展开学理分析,并给出干预举措或方法策略。
四、阻滞调适机制
这一情形跟上一条说的“群体干预设计”,有些类似。这里的“调适”可等同于“干预”。所不同的是,“群体干预设计”是直接围绕存在困境的“人”进行干预。而“阻滞调适机制”所针对的,不是“人”而“事”,是对特定事项出现的“阻滞”现象/环节进行调适。对“阻滞调适机制”来说,“理论”与“实践”的链接可分为两类。一是,境内理论在前,境内实践在后。即针对本国特定领域存在的阻滞现象,先探讨其阻滞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实调控。三是,境外理论在前,境内实践在后。即为了解决本国存在的阻滞问题,而首先把视野投向国外,探讨国外先进国家成熟的运行模式,从而为本国实践提供参考。
第一类的实例,有2022年国家社科立项课题“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下货币政策传导梗阻机制与调控政策研究”。它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制约我国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现实,研究上述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受阻的理论机制。明确传导梗阻的发生机制后,再有针对性地考察现实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第二类的实例,有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课题“国外大学产业学院主流运行模式与中国选择”。从选题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域外研究。这个域外研究,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体现在它收集国外大学案例,归纳析取国外大学产业学院主流运行模式及相关经验,建构起产业学院运行模式框架。“实践”体现在,上述模式框架为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系统优化提供路径参考。
五、地域互动影响
“地域互动影响”这一情形,包含三个关键信息。一是,研究问题对应着现实的地域;二是,上述地域存在着互动现象;三是上述地域的互动对其他对象具有潜在影响。现实的地域,现实的互动,这些都属于“实践”层面;而产生的“影响”,之所以能被认为是“影响”,是因为人们对实践现象进行了提炼甚至总结为经验,所以它属于“理论”层面。
比如,2018年国家社科立项课题“中国西南与周边国家交界区域多元宗教互动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研究”。它指向的区域是“中国西南与周边国家交界区域”,“互动”是指“多元宗教互动”。上述地区的多元宗教互动,原本只是实践现象,但因为上述互动的存在影响到“一带一路”建设,所以确定其“影响”的程度及其属性,便是从实践回归到了理论上。再如,2023年国家社科立项课题“内蒙古农牧民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验调查研究”。与上一个课题选题不同,第二个选题对应的“区域”是国内的内蒙古自治区,“互动”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这些都指向现实实践。“理论”体现在,通过调查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实践,探究其生态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构建起相关的路径模型。
六、小结
以上就是课题选题“理论-实践”相链接的五种情形。这五种情形,有的是“理论”在前,有的是“实践”在前。不管谁在前、谁在后,它们都是对“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这两种问题类型的进一步细化。而这,也正好说明“研究问题出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界地带”。一定程度上,选题策划的难点就在于识别、概括出这个“交界地带”。
转自社科学术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