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0/14 13:58:22
由于多数的SCI期刊都是国外的期刊,且SCI期刊对稿件的审核要求更为的严格,因而常常投稿后的SCI稿件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的等待才能知道结果。
作者焦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也知道等待是最难熬的,一般来说同行评审需要花费的时间根据领域有所不同,快的一个月内就能有结果,有的可以等上8个月。大部分的期刊都会在网站上提供审稿周期的信息,像是爱思唯尔就宣称旗下的期刊大多能在4个月内做出决定。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在投稿前在目标期刊网站上找到审稿流程与周期,然后根据这个信息规划投稿,也有心理准备要花多少时间等待。
焦急的等待即便十分的难熬,但最终期刊对文章的结果还是会反馈到作者的手上。而揭示结果的方式,便是编辑来信。通常编辑来信的结果包含:拒稿、接受、修改三种,又可细分为小修后接受、大修后接受、直接接受、修改后重投和拒稿五种。
1)小修后接受:这个决定也称作有条件接受,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经历审稿,一般期刊编辑会自己检查后做出裁决,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保证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
2)大修后接受: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但,当然,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拒稿。
3)直接接受:不需进行任何修改,接受发表原始论文,但很少有论文可以收到这个决定。
4)修改后重投:有时候编辑拒稿,但是愿意在作者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接受重新投稿,这时候重投算是新的投稿,如果作者接受的话,必须先根据评审和编辑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在再投稿的时候附上含有前次投稿稿件编号以及修改说明的信函,编辑在检查修改后的论文还有相关信息之后,决定是否要将论文送交同行评审。
5)拒稿:直接拒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就算论文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期刊编辑也不会考虑发表论文。
转自学术万事屋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SCI参考文献要“对症下药”
下一篇:SCI拒稿原因大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