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0/15 16:15:46
教会学生动作技能,首先要考虑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作者第一部分就对动作技能教会过程进行了剖析。即文章所说:先让学生在意识层面建立动作表现,称之为意识层面的“会”。但这时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通过身体作出对动作的正确表现,要建立通过练习把意识层面的会变为身体层面的会,达到身心合一,才算是真正学会动作技能。
教师在教动作技能时,往往存在只教到意识层面的“会”,对身体层面的“会”关注的不够深入。这一点在平时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就是我明明教了很多遍了,学生怎么还没有学会。其实原因就在这里。
作者在文中提出以下五个有效教会动作技能的策略,分别是:
一、“语言讲授应做到明确具体有启发性”
语言讲解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对于初学动作者来说,语言讲解要尽力做到具体明确且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获得身体感知)。如“两臂侧平举”,对于没有动作经验的人来说,在不做示范的情况下,只是用语言直接说出,就比较的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若把此转化为“两手臂与肩同高,向身体两侧最远处伸出”。这样的话就更有利于学生做到“平”和“直”。
二、“注重已有经验的身体感知向新学动作中迁移”
也就是在学习新动作时,要注意已掌握的动作与新动作之间的联系,通过复习,促进新动作的学习。如武术马步。可以将学生座椅子、靠椅背身体感知迁移到马步动作技能学习上,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上体挺直要领。
三、“巧设练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身体感知体验”
一般常见的有条件限制、降低条件难度、保护帮助等。让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动作,帮助学生体验到身体感知。
四、“注重及时的身体感知反馈”
也就是教师要对学生所做动作进行及时的告知,那里是做的好的,那里是做的有问题的,如何改正。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尽快让学生建立身体层面的会。
五、“关注两个动作衔接处结构与已会动作结构的异同”
这里往往是在对难度动作教授时,一般是由分解到完整的过程。而学生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分解动作时会,一旦将分解变为完整,做的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因此,要多留心观察动作衔接处结构与已会动作结构相结合。
转自体育教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更好地体现?
下一篇: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