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认知发展理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 2024/10/15 16:22:54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思维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蔡汝伶从中获得启发,在开展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教学时,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完善认知结构,维持认知平衡,突破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瓶颈。请看——

    近几年的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通常会选取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有联系的两篇材料,一为课内一为课外,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对学生的课内知识掌握情况与迁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笔者在初三年级教学时发现,不少学生难以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方法经验,对所给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理性对比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认知发展理论给了笔者很大启发。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阐释认知发展理论时,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同化、顺应、平衡。具体而言,思维的变化是通过平衡的过程来实现的,为了获得和维持平衡,个体会发生两种相关的思维过程——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思维过程都涉及个体的认知图式或认知框架的改变,这种改变提供了理解和组织新知识的途径。基于这一理论,笔者在开展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认知图式理解课外文言文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探析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异同,最终达到认知平衡。

    读材料,找关键,呈现原有认知图式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认知思维发展过程中,“图式”具有重要作用,“图式是个体在应付某种特定情境时所具备的认知结构,它是认知结构的最小单元”“通过不断增加和组织自身的图式,个体能够更加适应环境,思维认知得到进一步发展”。初三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已经存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这就是其原有认知图式。开展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教学时,先呈现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能够帮助师生找准学习的依据和认知发展的起点。

    笔者选取了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和选自《梦溪笔谈》的《林逋传》进行对比阅读,并参考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型,为两篇材料设计了练习题。《湖心亭看雪》所给题目考查重点字“绝、强、客”的意思,以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两句话的翻译。《林逋传》材料及题目如下,为适应学生阅读能力,笔者对原文作了一些删改: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或谓

    (2)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3)常畜两鹤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

    B.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

    C.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

    D.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

    3.比较【甲】【乙】两文中的张岱和林逋,你认为两人的志趣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拿到材料后,根据以往答题经验迅速浏览了两则材料以及训练题目。《湖心亭看雪》一文来自课内,理解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会直接作答。《林逋传》选自课外,学生并未通篇理解,基本只在文本关键词句处进行圈画,“善行书、隐居”是圈画人数最多的两处。对于加点字“或、欲、畜”的含义,很多学生未作过多思考便下笔作答,准确率不高。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方式,呈现出他们对于文言文阅读的原有认知图式,并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课外文本,学生习惯圈画关键词句,但理解并不到位,更关注答题而不是理解。可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图式并不利于理解材料、正确答题,反而阻碍了对比阅读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因此,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是笔者教学的重点。

    依旧知,通文意,促进认知发展

    根据实际答题情况,笔者发现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只能为其提供对材料的浅层理解。要想更好地理解材料、发展认知思维,就要激活学生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图式结构,帮助他们更好地解析并处理新的信息,这一过程就是“同化”。面对陌生的课外文言文材料,学生需要调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获取的方法经验进行阅读理解,疏通文义,实现认知同化。

    阅读《林逋传》时,笔者让学生先圈画出已经在课内学过的字词,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翻译这些字词所在的句子。《林逋传》中的“善、既、辄、或、录、方、欲、复、客、延、盖”等词,均在教材中出现过。比如,“既”的意思是“已经”,“辄”的意思是“就”,学生由此可以将句子“既就稿,随辄弃之”翻译为“已经写完的稿子,随手就丢弃了”。又如,“欲”字在课内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想要”,学生可以由此疏通“且不欲以诗名一时”这句话的意思,即并不想要通过诗文获得一时的名声。再如,对于“或”这个字,可以解释为“有的、有时、有人”等,学生既要调动已有的认知图式,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信息的筛选与匹配,最终得出“或谓”中的“或”应解释为“有人”。

    利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学习新的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外文言文材料,还能够指导他们有效答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提醒他们调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阅读课外文言文时遇到的问题,达到巩固所学、迁移运用的目的,增强学生文言文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丰富性。

    引冲突,析异同,达到认知平衡

    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新的材料,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当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理解新的知识、解答新的问题时,他们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必须调整思维方式,构建新的认知图式,适应新的语言情境,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认知的“顺应”过程。

    比如,对于《林逋传》的第3小题,学生根据原有认知图式,普遍能够得出“我认为两人的志趣相同,都恬淡自然、淡泊名利、高洁傲岸”这样的答案。笔者出示参考答案:“两人志趣相同。张岱寓居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林逋隐居孤山,养鹤游湖,不慕名利。他们都具有恬然自适、淡泊名利、高洁傲岸、遗世独立的志趣。”学生发现参考答案和自己的回答有所不同,笔者引导他们思考具体有何不同,引发其在材料信息获取、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理解等方面的认知冲突。学生认真分析对比后发现,他们答题时忽视了关键提示“结合相关内容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导致漏答、少答。此外,他们的认知思维仅停留在对比两则材料中人物志趣的相同之处,却忽略了具体行为细节的不同。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深入探究两则文言材料的异同,并增强审题意识,学会关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进而形成新的答题思维,达到认知平衡。

    综上,笔者在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完善认知结构,维持认知平衡,突破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瓶颈。可见,将认知发展理论引入初中文言文复习,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也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有助于促进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

    转自语言文字报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63)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快速了解SCI论文的结构和一些实用写作技巧

    下一篇:三“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