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学界研圈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作为新闻机构一分子的记者:承受按标准进行报道的压力

    阅读: 2022/9/7 9:16:53

    如果说记者与官员的关系为旧的新闻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那么他们所属的新闻机构则是强化了旧模式的使用。对于如何报道新闻,新手总是受到来自编辑的压力(有时只能意会,有时可以言传)。[42]这种压力很有效,因为编辑能够左右什么能成为新闻,以及哪些记者可以获得提升。这样,时间一长,记者自动就会调整自己的风格以适应机构对他们的期望。

    在许多情况下,记者会为这种来自媒体的期望辩护,说这只是媒体想要保持自己的编辑部风格,即一家媒体区别于另一媒体的报道语气、态度和格式。在任何一个有标准操作流程可循的媒体里,这种层面的报道模式都是无可非议而且不可避免的。然而,从更深的层面上看,新闻媒体对模式化报道的偏爱的确会造成一定的问题。重要的是,对于事件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整个业界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标准,这个标准界定了什么是新闻,并使新闻产生倾向性(参见第二章)。举个例子,一名年轻记者在一个大城市的一家主要报纸实习。他发现自己采写的新闻稿有些被发表了,另外的则被枪毙了。他搞不清楚编辑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所以觉得这个过程有些神秘。同样神秘的是,他在跟给他布置任务的编辑说话的时候,发现这些编辑似乎在他采访之前就已经知道他要采访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时间一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起作用,年轻的记者学会了迅速判断什么是新闻、如何写新闻。

    除了这家媒体或那家媒体自己的风格以外,整个传媒体系都开始仿效某种特定的格式、主题和新闻价值。让新闻屈从商业价值,教育记者把新闻塞进陈腐、熟悉的格式,这些都是第二章所讨论的新闻倾向性的根源。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结果都是,在供职媒体的压力下,记者写出的新闻只能是典型的模式化新闻。

    为什么模式会起作用

    标准化的新闻是安全的。新闻媒体的管理者必须不停地拿自己的产品与竞争者进行比较,防止自家媒体冒险偏离报道规范。在关于电视网新闻的经典研究中,爱泼斯坦发现,甚至是负责分派任务的电视新闻编辑也会参考保守的通讯社,根据它们的报道撰写标题,选取报道角度。[43]通讯社是报道预知的官方新闻最多的媒体,而且极力忠实于官方的政治口径,跟着通讯社的日常报道走成为填充新闻版面和时段最有效的方法。

    其他一些机构安排流程也会强烈影响标准化报道。导致标准化报道的最主要因素当属日常的新闻生产流程。无论世界上是否发生了真正有意义的新闻,新闻供给必须满足报纸与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最低量。你或许在一个没什么新闻发生的日子里看过某档电视新闻节目。那时,替代国际危机、新闻发布会、国会听证和市长公告等新闻的,可能是到动物园参观新出生的“宝贝”、预先录制好的关于中国针灸的报道、一场空难幸存者的后续报道,或是关于佛罗里达篮球春季训练开营的玩笑吐槽。新闻淡季往往出现在周末或是假期,那时政府部门都休息了,新闻媒体只能报道一些鸡毛蒜皮,因为它们的日常惯例就是根据政府新闻中心发布的消息去报道官方新闻。

    新闻版面

    新闻媒体要运转,每天必须有足够的内容来填充版面。要想制造大量廉价、可预知的新闻,往往需要把记者派到确知能出产足够新闻的地方,这样,才能在截稿时间之前把版面填满。在正常工作时间,政府和企业的公关机器就会制造出大量廉价的、容易报道且可预知的新闻,以此满足媒体的需要。

    随着24小时电视新闻频道的出现,以及报纸、广播等媒体网站的开通,新闻版面就从原来的“洞”变成了“峡谷”。在过去早新闻和晚新闻的时代,媒体一天更新一两次新闻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媒体每天多次更新新闻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媒体痴迷于“推动”新闻事件发展的行业信条。记者们学会了提出引导性或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什么依据都没有,纯粹就是为了刺激新闻人物作出回应,好由此获得报道的新料。在版面需求越来越大的新闻时代,诸如“奥巴马总统今天否认了关于……的谣言”一类的话,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新闻导语。
    报道领域(跑口)

    按时给每天的报道填充版面,意味着新闻媒体必须搞清楚如何使自然发生的事情变得可以预知。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提前预计能够满足版面需要的新闻每天会在何时、何地发生。可是,世界太大,而记者人手太少,所以完成这一任务就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含蓄地调整新闻的定义,这样,那些已知会定期发生的事情就成为新闻。因此,记者可以被指派去报道这样的事情,而且可以肯定搞到每天所需的足量新闻(根据新闻的定义)。结果,记者的报道领域构成的网络,从地方层面的警察局和市议会到全国层面的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就成了出产新闻的中坚力量。这些领域每天产生我们熟悉的新闻,如凶杀、事故、公共听证、新闻发布会,还有总统登上直升机或走下飞机舷梯等。

    特别报道任务

    为了打破日常的新闻惯例,一些记者被委以特殊任务,去报道一些重大新闻,比如,大选以及暗杀和洪水等突发事件。然而,进行重点报道的费用高昂,因此即使一件事情真的是自发事件,也必须按照熟悉的模式进行报道。如果一个事件足够重要,值得进行重点报道,那么,报道形式必须具有戏剧性。即使是暗杀、入侵和洪水这种事件的报道也很快变成了照本宣科。例如,1994年夏天,美国入侵海地的计划变得愈发明朗,电视媒体准备了关于这个岛国的大量“罐装”资料,而且提前拟定了许多报道模板。

    因为重点报道成本高并且必须要不断跟进,甚至没有新闻本身也经常成了新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驻华盛顿前首席记者弗兰克·塞斯诺(Frank Cesno)1999年7月曾报道过小肯尼迪飞机失踪的消息。他回忆说,当时很多新闻节目都是他主持的,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是说搜救行动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因为电视网已经决定要进行现场直播并且把这一报道定为全电视网的首要任务,那么,报道就只能这样持续下去。[44]

    派驻机构

    除了划分报道领域和选派记者执行特殊报道任务,许多大的新闻机构还设置了第三种新闻采集部门,即按地区设立的报道团队。例如,电视网在芝加哥、纽约、休斯敦、洛杉矶和迈阿密等大城市都派驻了驻点记者(一个记者和几个视频、音频技术人员)。这样做,考虑的是可以保证从这些城市获得足够多的新闻。设立地方派驻机构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媒体的运作程序已经把新闻定义成一种方便的模式。因为国内新闻不可能完全来自华盛顿,记者必须被派驻其他地区。但是,媒体要在哪里设立派驻机构呢?媒体选择了哪里,哪里就会突然成为界定国内新闻的中心。正如爱泼斯坦在他关于电视网新闻的调查中发现的那样,几乎所有非华盛顿新闻都是来自屈指可数的几个设有电视网记者站的城市。[45]

    近年来,因为预算减少,媒体不得不减少地方分支机构,因此对地方派驻机构的依赖有所减轻。因为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都面临盈利的压力,所以高成本的派驻机构首当其冲地要被砍掉。在美国的电视新闻媒体中,只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还在全球维持着大量信息采集机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同时办有国际频道,需要严肃的国际报道。然而,所有大的新闻媒体都减少了派驻机构和报道力量。结果,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C)等电视媒体越来越满足于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电视新闻内容提供商那里购买二手新闻材料。而报业同样面临关停派驻机构、减少开支的压力。许多大城市的报纸被大财团收购,这些财团就通过中心机构向旗下的连锁报纸提供相同的新闻内容。剩下为数不多的独立报纸则越来越依赖二手供应商,如美联社、《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这些大的媒体机构继续保有较为完善的派驻机构,可以把新闻卖给小一点的媒体。总体趋势就是,媒体赖以获得日常新闻供给的信息渠道越来越集中。

    公关与新闻

    如前几章所述,近几十年来,公关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手段也愈发复杂。许多公关和传播活动的目的就是提升客户形象、推进客户的政治目标。随着新闻媒体裁员、削减派驻机构以及在预算上愈发谨慎,公关活动以及公关新闻稿就成为媒体欢迎的新闻素材。实际上,公关公司的新闻通稿会流入多数编辑部,公关从业人员(很多曾有过媒体经历)会与记者搞好关系并向他们提供新闻选题和信源。这样,公关活动推出的事件,包括名人、电影、艺人等的推广材料就变成了新闻,被刊登出来。业务规范、预算尚可的新闻媒体会拒绝这些公关材料,但是市场较小的电视台、预算紧张的报纸则抵挡不住这些新闻助手的诱惑。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340)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记者与他们的职业

    下一篇:李运富:汉字数量如何统计?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