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补”教材之“白”,促进数学理解

    阅读: 2024/10/22 15:26:12

    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深度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数学理解,使得学生的学习深度发生。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吃透教材,并对教材做适当“补白”,即对教材中省略的过程或单一的学材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使之更契合学生认知现实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中常态化的工作之一。下面仅以几个典型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过程”对于深度学习尤为重要。首先,数学本身就是一种建模的过程,其次,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活动过程,这两种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以让数学知识生长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自然。因此,数学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再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而这样的过程,在教材中一般不会详尽地呈现,需要教师作适当补充。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教材直接用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同时呈现一组数据。教学中要着力在过程上“补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他们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感受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价值。为此,在执教本节课时,按照“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顺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 创设情境,唤醒经验。

    谈话:张小楠每年过生日时总要测量自己的身高。(出示下表)瞧,这是他6 到12 岁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提问: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这组数据?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又能看出什么?

    2. 巧设疑问,顺势导入。

    启发:张小楠6 岁时的身高用这根直条表示,如果从直条中取一条线段来表示他的身高,可以怎样取?通过师生谈话,得到下面的统计图。

    提问:还能变得更简洁一些吗?根据学生回答,把图中的短横线改为点,得到下图。

    提问:是啊,用不同高度的点也能表示数据的多少。(板书:数量多少)现在,你能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张小楠从6 岁到12岁的身高情况吗?

    学生比划后,课件演示在各点之间连线,得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图略)。

    揭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的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3. 自主探究,体会特点。

    回顾并同时呈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讨论:从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小结:点和线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质疑:我们再看这幅折线统计图,图中的折线画在了什么位置?为什么下面都是空白呢?

    指出:张小楠的身高都在110 厘米以上,我们可以把下面的部分省略掉——

    出示:

    谈话:下面,我们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研究一些问题。想一想,如果要统计张小楠和他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你觉得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教材应尽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和可能。适当地增加学材,以增大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面积的认识”这节课,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后,教材引导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由于两者的形状、大小比较接近,直接比较或通过重叠都不能确定它们面积的大小,于是就有了探索新方法的需要。这时,教材启发学生借助方格纸,通过数方格的个数得到结果,进而引出面积单位的概念。对此,在教学时做了两方面的补充,一是增加一个正方形作为研究对象,二是设计自选单位面积测量的活动过程。

    第一次比较:出示多个平面图形,并提问:“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得到结果。

    第二次比较:留下差别不明显、不能直接比较的图形,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从大到小排一排。结果出现以下两种排法:

    第三次比较:对于两个差别不明显且不能通过重叠比出结果的两个长方形,则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如下活动:选择学具袋里的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等,铺一铺、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活动后,展示并交流不同的测量方法,发现:选择圆片有空隙,选择小三角形也不容易铺满,而选择正方形可以完全铺满。至此,教师再出示方格纸,并介绍:如果摆小正方形还麻烦的话,可以直接用方格纸,数一数图形中方格的个数,比出结果。

    在上述活动中,由于教师对学习素材的“补白”,拓宽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袁隆平院士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他在中学学习正负数知识时,因为搞不懂“为什么负负得正”,就去请教老师,没想到老师却告诉他“记住会做题就行”。因此袁隆平觉得数学“不讲理”,从此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个故事启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记得住、能计算、会解题,更要给学生探究数学道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理解变得深刻。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3 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教材要求学生在百数表中先圈出3 的倍数。大部分学生受到“2、5 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去观察个位。

    此时,教材提出“从个位看不出3 的倍数的特征,怎么办”这一问题,并提示“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几个3 的倍数,看看各用了多少个珠”,最终发现并总结出3 的倍数的特征。可是,这个发现只是“特征”而非“原理”,只解决了“是什么”而没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于是,尝试在教学中沟通“2、5 的倍数的特征”和“3 的倍数的特征”的本质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1. 复习。通过复习2、5 的倍数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小结并板书:圈数、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

    2. 猜想。启发猜想3 的倍数的特征,并通过验证否定猜想,接着启发学生通过在百数表中圈数,初步发现3 的倍数的特征。

    3. 验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

    设问:为什么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 的倍数呢?

    (1)探究“12”为什么只要看“1+2”?

    出示1 捆和2 根小棒,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判断12 是不是3 的倍数,只要看“1+2”是不是3 的倍数,并通过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明确:前面圈出的3 个3 是3 的倍数,十位分出3 个3 后剩下的1 和个位上的2 合起来是1+2。

    启发:也可以这样分,这一捆10 根小棒里圈出3 个3(也就是9 根)后,剩下的这1 根和个位上的2 根合起来又是一个3(如下图),因为9 是3 的倍数,所以只要看1+2是不是3 的倍数就可以了。而1+2 是3 的倍数,所以12 是3 的倍数。

    (2)探究“24”为什么只要看“2+4”?

    课件演示(如下图所示),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看24 是不是3 的倍数,只要看“2+4”的和是不是3 的倍数。

    ?

    (3)探究“126”为什么只要看“1+2+6”?

    启发:“126”是不是3 的倍数呢?你能说清楚为什么只要看“1+2+6”吗?

    4. 回顾与再研究。

    提问:经历了这几个数的拆数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1:1 个百,3 个3 个地圈一圈后,会剩下1 个一。这样,几个百,用同样的方法圈一圈后,就剩下几个一。

    预设2:原来各个数位上的数,刚好是剩余的数,所以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 的倍数。

    提问:还记得“2、5 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又学习了“3 的倍数的特征”,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 或5 的倍数,只要看个位,而判断3 的倍数,要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呢?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探究并没有止步于特征,而是集中精力去探究其中的“原理”,在一次次思考与表达中,学生的头脑里不仅对3 的倍数的特征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对2、5 的倍数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即它们的道理是一致的——都要关注数的位值,只不过2 和5 的倍数可以省略十位及更高位上的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质疑的意识和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转自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156)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核心问题驱动下的学习任务设计

    下一篇:“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三原则+作业、试卷纠错五条实用好用经验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