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024/10/24 16:16:57
论文结论是什么?
正文部分写完,剩下要写的是结论、附录和参考文献。结论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不过,也有些论文会把总结与可放在实验部分的讨论合并在一起,形成“讨论与总结”一节。
结论写作大忌
01
虎头蛇尾
在撰写结论部分时,要避免虎头蛇尾。比如前面的牛吹出来了,到结尾部分发现压根没兑现,或者兑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很不合适。结尾同样需要形成逻辑闭环。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确保结论与摘要、介绍中的内容相呼应,在结论部分要再次明确论文的贡献、亮点或优势,解决了哪些重要问题,以便把整篇论文的逻辑封闭好。
俗话说得好,“重要的事说三遍”。在论文中不妨也这么处理,免得评审忘记论文的重要创新是什么。
同时,也应该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包括:
(1)提出的方法在哪些地方有潜在应用。以研究人脸面部微表情的应用为例,论文可以强调该研究能用于评估人类的真实情绪,在银行信用评估方面有潜在应用。
(2)下一步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研究方向有哪些。比如微表情的检测和识别的实时化,或者更高精度的检测和技术等。语言组织方面也要格外小心,不要出现明显的拼写和语法错误。
(3)为防止评审追问问题,可主动提出论文中的不足之处。比如自己的方法可能存在的小局限。此时,可以将其明示,并指出将在未来工作中展开研究。
02
画蛇添足
另外,还得慎言,谨防画蛇添足。
一种添足是,在结论里,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自己成果的性能和可扩展性。有些好奇心重的评审说不定心存怀疑,然后希望看到你在这类吹牛上是否进行了验证。
比如在实验部分已经完成了多个数据集的分析,在结论中提及未来将在某个本文未出现过的公用数据集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但如果该数据集是被广泛使用的,很有可能评审会要求你补充相关实验。
另一种添足是过于诚实地暴露自己方法的不足,比如坦诚自己的成果在现阶段还存在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碰上并不太懂行,但又爱问问题且希望看到解决方案的评审,有可能会在论文修改阶段引起大的麻烦,导致审稿周期延长甚至无法解决问题,只能转投其他期刊或会议。
所以,在结论里陈述自己的成果时,存在一个平衡,既不能过分吹嘘、无中生有,又不能过于低调。这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把控这个度。
需注意:因为有些评审在审稿时偏好先看结论,如果结论写得很烂,论文前面写得再好,可能也很难改变评审的第一印象。
转自乾坤学术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毕业论文一般的逻辑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