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课题基金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国自然预实验数据应该展示多少?

    阅读: 2024/10/24 17:48:58

    问题:国自然预实验应该占比多少才算合适?

    (1)如果按照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的完成比例来讲,预实验占到30-40%之间为宜。

    国自然的申请是“要钱”的艺术,要向评审专家表达这个意思:“这个项目只能我来做,而且我能做好,但是我缺钱”。

    这两种极端的预实验完成度,都不大合适:

    ① 实验空空:只有生信结果,一点细胞或者动物实验都没做;

    ② 实验比例过大:例如研究方案里说未来要用3株细胞系,预实验全做了;分子A的过表达、沉默都做了;动物实验也做了很多;分子互作中的荧光素酶实验、ChIP等分子实验丰富。这种情况专家也许会觉得没必要再资助了,因为剩下要做的实验就不太多了。

    因此大概完成度在30-40%之间比较合适,太少则不足以支持科学假说,太多则完成度过高。

    (2)如果按照预实验数据,能够支撑国自然的科学假说的角度出发,大概有以下一些实验是有必要的(A→B→C→通路X→表型Y→疾病Z)。

    绿色部分代表“未完成”,而未来要完成的。

    ① 临床激活水平:研究材料为临床来源的组织样本,最常见的检测手段无非是通过表达水平来判断A、B、C分子的激活水平,mRNA常见的手段有:RNA-seq、qPCR、northernblot、FISH;蛋白水平常见检测手段有:ELISA、western blot、IHC、免疫荧光等;

    ② 相关性表达分析:根据RNA-seq或者qPCR的结果分析基因之间的相关系数;

    ③ 细胞功能实验:可以分为小分子干预方式,或者对分子A、B、C或者通路X,进行过表达(overexpression)或者沉默(RNAi),甚至敲除(KO)干预,进行观察细胞的表型变化。也就是说,分为上调激活(gain of function)以及下调沉默(loss of function)的调控逻辑,检测细胞的表型改变(增殖,死亡,转移侵袭等);

    ④ 动物在体实验:模拟疾病发生的在体环境,观察分子A、B、C或者通路X的干预,对于疾病进展的影响,评估分子A、B、C或者通路X作为疾病治疗靶点的效果;

    ⑤ 上下游作用关系的验证:A→B→C→通路X,需要通过挽救实验(rescue)来证明上下游关系,以证明调控轴(axis)的唯一性;

    ⑥ 分子互作:指的就是下面这张图啦,各种IP、pulldown实验

    ⑦ 结构预测:RNA具有序列特异性,蛋白质具有高级的空间结构,这些是它们之间互作的条件,为了揭示他们之间的互作特点,有必要深入探索RNA-DNA、蛋白-RNA、蛋白-蛋白、RNA-RNA之间互作的具体作用序列或者高级空间结构,可以通过分子对接分析来予以揭示。

    所以,最后能完成30-40%研究方案中的内容,以支持国自然科学假说即可的预实验工作量较为合适。

    转自青椒医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57)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国自然和文章,该如何良性循环?

    下一篇:教师科研丨认识自我:教学成果研究的基础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