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 其他

  • 首 页
  • 期刊选题
  • 期刊点评
  • 期刊大全
  • 学人博客
  • 编辑征稿
  • 投稿选刊
  • 万维群组
  • 学术会议
  • 万维读书
  • SCI/E期刊
  • SSCI期刊
  • AHCI期刊
  • 学习目标叙写不精准?遵循“三依据四要素”就能轻松搞定

    阅读: 2024/10/29 15:30:34

    “教学评一致性”是实现有效课堂专业化诉求的途径,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这些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要指向统一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基本功能是导学、导教、导测评,所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学习目标都必须是明确、具体、易于操作和可测量的。

    老师们只有回归课堂原点,精准设置和表述学习目标,用评价任务检测学习目标,用教学设计来反映学习目标,才能做到“教—学—评”一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习目标表述不精准的常见情况

    一是目标笼统抽象,不具体,不易实施学习和测评。

    例如:“懂得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这样的目标表述就无法测评。

    二是表述目标时,使用意义含混的动词,指向不明。

    例如:“学会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动作指向不清楚,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

    三是学习方式和途径不能和行为结果相匹配,导致在该学习途径下目标无法达成。

    例如:分析作者的写法,领悟其思想感情。

    四是目标设计没有层次,不能遵循学生认知能力层级的逻辑关系,能力目标(会做什么)凸显不足。

    五是行为主体错误。

    例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表述行为主体就变成老师了。

    六是目标超过三条,很难达成。

    七是目标叙写不规范。

    精准确定学习目标需要

    遵循“三个依据”,关注“四个要素”

    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遵循的“三个依据”:

    一需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站在高位明确方向;

    二需要依据教材具体要求,立足学科本位深研教材;

    三需要依据学情研究学生认知原点,俯身低位研判学情。

    学习目标的准确定位,同时还要关注四个要素:

    要素一是行为主体,明确谁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

    要素二是行为表现,明确学什么?用“动词+关键概念”,表述可观察、测量的具体行为 ;

    要素三是行为条件,明确怎么学?表述时需要特定限制或范围等;

    要素四是行为程度,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具体表述学生的表现水准。

    总之,要站立于学习者的角度,选用外显行为动词,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

    准确叙写学习目标的要求及范例

    目标要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按照四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的要求,对每节课学习目标进行准确表述,即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

    (一)关于行为主体的目标表述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学习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用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 ”“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应该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运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行为表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的学习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下面列出了一些常用的认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体验性目标动词,可作为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1)了解水平:描述,简述,识别,列出,(举例)说出等;

    (2)理解水平:(举例)说明,解释,阐明,描绘,区分,归纳,概述等;

    (3)应用水平:分析,推导,设计,评价,撰写,解决,验证,证明等。

    具体如图:

    (三)关于行为条件的表述

    行为条件的表述,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勾画关键词体会……”等。

    (四)关于行为程度的表述

    行为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例如,“会正确地用量词表达不同的事物,并能联系生活场景说一说。”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隐含),行为程度是“准确地”,行为动词是“用量词表达”,条件是“联系生活场景”。

    授课过程中,受到学生的认知、课程内容、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对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尽可能让目标简洁,清晰,课时目标一般在2-3条为好,制定的学习目标必须符合的认知规律,让目标真正起到导教、导学、导评。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204)
    点赞(0)
    收藏(0)
  • 上一篇:名师名家提炼的数学大概念

    下一篇:观课反思:学生讨论很重要,但独立思考更重要

  • 首页

  • 文章

  • 期刊

  • 帮助

  • 我的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6211号